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商业银行(专业银行)论文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债转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绪论第10-1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1-13页
        1.2.1 国外发展研究第11-12页
        1.2.2 国内发展研究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14-15页
        1.4.1 研究方法第14页
        1.4.2 研究创新点第14-15页
2.不良贷款及债转股的相关理论第15-21页
    2.1 不良贷款的相关理论第15-18页
        2.1.1 不良贷款的定义第15页
        2.1.2 不良贷款的分类第15-17页
        2.1.3 不良贷款的形成理论第17-18页
    2.2 债转股的相关理论第18-21页
        2.2.1 债转股的定义第18-19页
        2.2.2 债转股的几种方式第19页
        2.2.3 债转股的业务模式第19-21页
3.国有商业银行债转股背景分析第21-30页
    3.1 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第21-24页
        3.1.1 规模分析第21-23页
        3.1.2 区域结构分析第23-24页
        3.1.3 行业分析第24页
    3.2 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第24-28页
        3.2.1 经济制度政策原因第24-25页
        3.2.2 银行外部原因第25-27页
        3.2.3 银行内部原因第27-28页
    3.3 不良贷款处置的意义第28-30页
        3.3.1 对银行自身的意义第28-29页
        3.3.2 对国民经济的意义第29页
        3.3.3 对金融安全的意义第29-30页
4.本轮债转股的推行情况分析第30-39页
    4.1 本轮债转股的实施原则和实施程序第30-31页
        4.1.1 实施原则第30-31页
        4.1.2 实施程序第31页
    4.2 本轮债转股的具体实施措施第31-34页
        4.2.1 明确提出企业降杠杆的七大路径第31-32页
        4.2.2 依市场化原则确定债转股企业第32-33页
        4.2.3 债转股定价、资金筹集及退出机制更加市场化第33-34页
        4.2.4 银行不得直接债转股第34页
    4.3 本轮债转股的特点分析第34-35页
        4.3.1 两轮背景与成因的不同第34页
        4.3.2 两轮主体与治理形式的不同第34-35页
        4.3.3 两轮目标与作用的不同第35页
    4.4 本轮债转股的优势分析第35-36页
    4.5 当前市场化债转股进程第36-39页
        4.5.1 本轮市场化债转股的项目概况第36-37页
        4.5.2 武钢集团债转股案例第37-39页
5.债转股实施的风险分析及政策建议第39-43页
    5.1 实施债转股的风险分析第39-41页
        5.1.1 债转股企业选择风险和经营风险第39页
        5.1.2 相关法律不完善第39-40页
        5.1.3 银行面临定价风险第40页
        5.1.4 道德风险第40-41页
    5.2 有序推进债转股的政策建议第41-43页
        5.2.1 提高债转股企业准入门槛第41页
        5.2.2 完善法律监管,获得法律支持第41页
        5.2.3 科学合理定价第41-42页
        5.2.4 防范与控制债转股中的道德风险第42-43页
6.结论第43-45页
    6.1 本研究得到的结论第43页
        6.1.1 我国本轮债转股环境比以往成熟第43页
        6.1.2 债转股存在风险需要政策保障保驾护航第43页
    6.2 本文的研究价值第43-44页
    6.3 不足之处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后记第47-4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外绿色信贷实务发展及对我国启示研究
下一篇:河北省金融扶贫的典型调查报告--基于阜平、隆化和曲阳三个贫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