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基础概念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3 研究的背景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4.1 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1.4.2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1.5.1 历史研究法 | 第17页 |
1.5.2 比较研究法 | 第17页 |
1.5.3 图表法 | 第17页 |
1.5.4 实例调查法 | 第17页 |
1.5.5 归纳总结演绎法 | 第17-18页 |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7 研究的内容 | 第19-20页 |
1.7.1 园林历史研究 | 第19页 |
1.7.2 田园山水相关研究 | 第19页 |
1.7.3 分析辋川集中的园林要素 | 第19页 |
1.7.4 确定景观序列 | 第19页 |
1.7.5 结合意境分析二十景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园林植物中的意境研究 | 第20-25页 |
2.1 意境理论研究 | 第20-22页 |
2.1.1“景象”“意象”与“意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20-21页 |
2.1.2 影响意境表达因素 | 第21-22页 |
2.2 园林中意境的传递方式 | 第22页 |
2.2.1 组织序列方法 | 第22页 |
2.2.2 原生态的自然风光自然意境 | 第22页 |
2.3 园林意境表达方式 | 第22-23页 |
2.4 园林意境的创作手法 | 第23-25页 |
2.4.1 体物 | 第23页 |
2.4.2 立意 | 第23-24页 |
2.4.3 比与兴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园林历史研究 | 第25-36页 |
3.1 古代园林发展进程 | 第25-29页 |
3.1.1 园林形成初期特点 | 第25-26页 |
3.1.2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园林特点 | 第26-27页 |
3.1.3 成熟期唐宋植物景观特点 | 第27页 |
3.1.4 高峰期明清植物景观特点 | 第27-28页 |
3.1.5 小结 | 第28-29页 |
3.2 唐代园林相关研究 | 第29-32页 |
3.2.1 唐代城市绿化 | 第30页 |
3.2.2 唐代皇家园林 | 第30-31页 |
3.2.3 文人私家园林 | 第31-32页 |
3.3 唐代园林植物意境研究 | 第32-34页 |
3.3.1 传统植物意境表现 | 第32-34页 |
3.3.2 文人私家园林植物意境表现 | 第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田园山水植物研究 | 第36-41页 |
4.1 田园山水诗与园林 | 第36-38页 |
4.1.1 陶渊明——开创田园 | 第36-37页 |
4.1.2 谢灵运——山水大美 | 第37页 |
4.1.3 孟浩然——乡村田园 | 第37页 |
4.1.4 柳宗元—— 绿化建设 | 第37页 |
4.1.5 李白——山水交融 | 第37页 |
4.1.6 白居易——壶中天地 | 第37-38页 |
4.1.7 王维——禅意山水 | 第38页 |
4.2 隐逸思想与山水园林 | 第38页 |
4.3 田园山水中常见内容 | 第38-39页 |
4.4 田园山水园林中常见植物 | 第39-41页 |
第五章 《辋川集》研究 | 第41-58页 |
5.1 王维与园林 | 第41-42页 |
5.1.1 王维人生经历 | 第41页 |
5.1.2 王维山水田园诗 | 第41页 |
5.1.3 王维艺术追求 | 第41-42页 |
5.1.4 王维同其他田园山水诗人比较 | 第42页 |
5.2 辋川的历史 | 第42-44页 |
5.2.1 丰富的资源 | 第42页 |
5.2.2 良好的水源基础 | 第42-43页 |
5.2.3 地理地貌来源 | 第43-44页 |
5.3 辋川的现状 | 第44页 |
5.4《辋川集》内容 | 第44-46页 |
5.4.1 诗篇结构 | 第44-45页 |
5.4.2 诗篇内容 | 第45-46页 |
5.4.3《辋川集》艺术追求 | 第46页 |
5.4.5《辋川集》相关评价 | 第46页 |
5.5《辋川图》研究 | 第46-49页 |
5.6《辋川集》中园林要素分析 | 第49-58页 |
5.6.1《辋川集》中的植物 | 第49-52页 |
5.6.2《辋川集》中的建筑 | 第52-54页 |
5.6.3《辋川集》中的水系 | 第54-55页 |
5.6.4 地形地貌 | 第55-58页 |
第六章 《辋川集》意境研究 | 第58-75页 |
6.1 景观构成分析 | 第58-60页 |
6.1.1 辋川山水空间构成 | 第58-59页 |
6.1.2 空间造景方式 | 第59-60页 |
6.2 各景点意境研究 | 第60-72页 |
6.2.1 孟城坳 | 第60-61页 |
6.2.2 华子岗 | 第61-62页 |
6.2.3 文杏馆 | 第62-63页 |
6.2.4 鹿柴 | 第63-64页 |
6.2.5 茱萸沜 | 第64-65页 |
6.2.6 临湖亭、柳浪 | 第65-66页 |
6.2.7 南垞、北垞 | 第66-67页 |
6.2.8 竹里馆 | 第67-68页 |
6.2.9 辛夷坞木兰柴 | 第68-69页 |
6.2.10 白石滩、金泻泉、栾家濑 | 第69-71页 |
6.2.11 漆园、椒园 | 第71-72页 |
6.3 植物表现手法分析 | 第72-73页 |
6.3.1 植物与光照——阴影的运用 | 第72页 |
6.3.2 植物与季相——色彩的运用 | 第72页 |
6.3.3 植物与音响——声音的运用 | 第72-73页 |
6.3.4 植物景观与动物——生态营造 | 第73页 |
6.4 植物种植方式 | 第73页 |
6.5 意境创作特点 | 第73-75页 |
6.5.1 质朴真实 | 第73-74页 |
6.5.2 禅意空间创造 | 第74页 |
6.5.3 空寂与喧闹结合 | 第74-7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5-79页 |
7.1 论文的主要观点及结论 | 第75-77页 |
7.1.1 园林历史研究 | 第75页 |
7.1.2 田园山水诗与园林的渊源 | 第75-76页 |
7.1.3 植物意境表现手法以及影响因素 | 第76-77页 |
7.1.4 辋川别业意境构建经验创立 | 第77页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77-78页 |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