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场地地震反应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局部场地地震反应 | 第11-12页 |
1.2.2 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 | 第12-14页 |
1.3 断层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7页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场地地震反应有限元分析方法及方法验证 | 第19-31页 |
2.1 场地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19-24页 |
2.1.1 一维水平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基本原理 | 第19-22页 |
2.1.2 非线性地震反应的等效线性化解法 | 第22-23页 |
2.1.3 非水平土层的有限元分析法 | 第23-24页 |
2.2 FLUSH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2.2.1 计算方法 | 第24-25页 |
2.2.2 数值求解过程 | 第25-26页 |
2.3 网格划分及方法验证 | 第26-31页 |
2.3.1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 | 第26-27页 |
2.3.2 方法验证 | 第27-31页 |
第三章 含破碎带均匀场地对地震波的线性放大作用 | 第31-72页 |
3.1 含断层破碎带的均匀场地模型 | 第31-36页 |
3.1.1 数值模型 | 第31-34页 |
3.1.2 模型参数和输入地震波 | 第34-36页 |
3.2 自由场地表加速度反应 | 第36-38页 |
3.3 破碎带宽度对均匀场地地震波放大作用的影响 | 第38-53页 |
3.3.1 地表加速度峰值包络线比较 | 第38-44页 |
3.3.2 地表特征点加速度反应谱及时程曲线比较 | 第44-53页 |
3.4 破碎带刚度对均匀场地地震波放大作用的影响 | 第53-63页 |
3.4.1 地表加速度峰值包络线比较 | 第53-59页 |
3.4.2 地表特征点加速度反应谱及时程曲线比较 | 第59-63页 |
3.5 破碎带倾角对均匀场地地震波放大作用的影响 | 第63-70页 |
3.5.1 地表最大加速度的比较 | 第64-66页 |
3.5.2 地表特征点加速度反应谱和时程曲线比较 | 第66-70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70-72页 |
第四章 含破碎带层状场地对地震波的线性放大作用 | 第72-116页 |
4.1 含断层破碎带的层状场地模型 | 第72-73页 |
4.1.1 模型尺寸 | 第72页 |
4.1.2 模型参数和输入地震波 | 第72-73页 |
4.2 自由场地表加速度反应 | 第73-75页 |
4.3 含破碎带层状场地和等效均匀场地对地震波的放大作用比较 | 第75-85页 |
4.3.1 地表加速度峰值包络线比较 | 第75-78页 |
4.3.2 地表特征点加速度反应谱比较 | 第78-83页 |
4.3.3 地表特征点加速度时程比较 | 第83-85页 |
4.4 破碎带宽度对层状场地地震波放大作用的影响 | 第85-99页 |
4.4.1 地表加速度峰值包络线比较 | 第85-90页 |
4.4.2 地表特征点加速度反应谱及时程曲线比较 | 第90-99页 |
4.5 破碎带刚度对层状场地地震波放大作用影响 | 第99-108页 |
4.5.1 地表加速度峰值包络线比较 | 第99-103页 |
4.5.2 地表特征点加速度反应谱及时程曲线比较 | 第103-108页 |
4.6 破碎带倾角对层状场地地震波放大作用的影响 | 第108-114页 |
4.6.1 地表加速度峰值包络线比较 | 第108-110页 |
4.6.2 地表特征点加速度反应谱和时程曲线比较 | 第110-114页 |
4.7 本章小节 | 第114-116页 |
第五章 断层破碎带对地震波的非线性放大作用分析 | 第116-148页 |
5.1 场地模型和非线性动力特性参数 | 第116-117页 |
5.1.1 场地模型和模型参数 | 第116-117页 |
5.1.2 模型参数和土体非线性动力特性参数 | 第117页 |
5.2 均匀场地自由场非线性地震反应 | 第117-121页 |
5.3 断层破碎带对地震动非线性和线性放大作用比较 | 第121-129页 |
5.3.1 地表加速度峰值包络线分析 | 第121-124页 |
5.3.2 地表特征点加速度反应谱分析 | 第124-129页 |
5.3.3 地表特征点加速度时程分析 | 第129页 |
5.4 断层破碎带对地震动非线性放大作用参数分析 | 第129-147页 |
5.4.1 破碎带宽度的影响 | 第133-137页 |
5.4.2 破碎带刚度的影响 | 第137-142页 |
5.4.3 破碎带倾角的影响 | 第142-14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六章 含破碎带层状场地对地震动的非线性放大作用分析 | 第148-186页 |
6.1 场地模型和土体非线性动力特性参数 | 第148-149页 |
6.1.1 场地模型和模型参数 | 第148-149页 |
6.1.2 土体非线性动力特性参数 | 第149页 |
6.2 层状场地自由场非线性地震反应 | 第149-153页 |
6.3 断层破碎带对地震动非线性和线性放大作用比较 | 第153-161页 |
6.3.1 地表加速度峰值包络线 | 第153-155页 |
6.3.2 地表特征点加速度反应谱分析 | 第155-157页 |
6.3.3 地表特征点加速度时程分析 | 第157-161页 |
6.4 含破碎带层状场地和均匀场地对地震波的非线性放大作用比较 | 第161-167页 |
6.4.1 地表加速度峰值包络线比较 | 第161-163页 |
6.4.2 地表特征点加速度反应谱分析 | 第163页 |
6.4.3 地表特征点加速度时程分析 | 第163-167页 |
6.5 含破碎带层状场地对地震动非线性放大作用参数分析 | 第167-184页 |
6.5.1 破碎带宽度的影响 | 第167-175页 |
6.5.2 破碎带刚度的影响 | 第175-176页 |
6.5.3 破碎带倾角的影响 | 第176-18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84-18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6-190页 |
7.1 本文总结 | 第186-188页 |
7.2 进一步工作的设想 | 第188-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202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202-203页 |
致谢 | 第203-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