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案例概况 | 第11-12页 |
(一) 案由 | 第11页 |
(二) 案情介绍 | 第11页 |
(三) 争议焦点 | 第11-12页 |
二、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主客观的特殊方面 | 第12-21页 |
(一) 本罪的客体:正常、安定的社会秩序 | 第12-15页 |
(二) 客观方面:投放虚假的危险物质 | 第15-19页 |
1. 犯罪行为“投放”的含义 | 第15-16页 |
2. 犯罪工具“虚假危险物质”的真实含义 | 第16-17页 |
3. 犯罪对象的不特定性和广泛性 | 第17-18页 |
4. 犯罪行为必须造成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后果 | 第18-19页 |
(三) 主体:一般主体 | 第19页 |
(四) 主观方面: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 第19-21页 |
1. 主观方面是故意 | 第19页 |
2. 意志因素:直接还是间接 | 第19-20页 |
3. 主观方面的特殊性:行为人对犯罪工具即“虚假危险物质”有清楚的认识 | 第20-21页 |
三、实践中关于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司法认定问题 | 第21-25页 |
(一) 本罪和非罪的区分 | 第21页 |
(二) 本罪与恐怖主义犯罪的关系 | 第21-23页 |
(三) 本罪与相关罪名的区分 | 第23-24页 |
1.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界定 | 第23-24页 |
2.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界定 | 第24页 |
(四) 一罪与数罪 | 第24-25页 |
四、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量刑中恐怖性的考量 | 第25-27页 |
五、修正案规定与相关司法解释之间的冲突问题 | 第27页 |
六、结束语 | 第27-29页 |
致谢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