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贪污贿赂犯罪的现状 | 第11-17页 |
(一) 立案情况 | 第11页 |
(二) 大案突出 | 第11-12页 |
(三) 从触犯的罪名来看,贪污罪居多,但贪污案件在逐年下降,贿赂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 | 第12页 |
(四) 从犯罪人所处单位性质看,主要集中在行政执法机关和国有企业,而国企成为贪污贿赂犯罪的重灾区 | 第12-13页 |
(五) 建筑领域多为权钱交易,单位行贿现象突出 | 第13-14页 |
(六) 犯罪人年龄主要在41 岁至50 岁之间,大多具有大专文凭 | 第14页 |
(七) 线索主要来源于其他机关移送和在办案中自行发现,举报率低,被害单位报案率也低,投案自首的更少 | 第14-15页 |
(八) 犯罪潜伏期长 | 第15页 |
(九) “一把手”和财务人员犯罪现象严重 | 第15-16页 |
(十) 女性犯罪人岗位集中在财务方面,触犯罪名主要是贪污和挪用公款 | 第16页 |
(十一) 作案方法和手段比较传统 | 第16-17页 |
二、贪污贿赂犯罪的成因分析 | 第17-26页 |
(一) 贪污贿赂犯罪社会环境的客观原因 | 第17-23页 |
1. 管理制度原因 | 第17-19页 |
2. 经济制度不完善,使贪污贿赂犯罪有机可乘 | 第19-20页 |
3. 社会环境原因 | 第20-22页 |
4. 法制不健全,为别有用心者钻空子提供机会 | 第22-23页 |
(二) 贪污贿赂犯罪的个人主观原因 | 第23-26页 |
1. 权力观扭曲,把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筹码 | 第23-24页 |
2. 抗诱惑能力弱和价值观错位 | 第24-25页 |
3. 法律意识薄弱 | 第25-26页 |
三、贪污贿赂犯罪的严重危害 | 第26-28页 |
(一) 直接危及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权的稳定 | 第26页 |
(二) 影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 第26-27页 |
(三) 败坏社会风气,动摇道德基础 | 第27-28页 |
四、贪污贿赂犯罪的防控对策 | 第28-38页 |
(一) 加强教育,坚定信念,增强“免疫力” | 第28-29页 |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防止思想蜕变 | 第28页 |
2.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 | 第28-29页 |
3.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 第29页 |
(二) 加强权力制约,构筑完备的权力监督体系 | 第29-31页 |
1. 完善权力对权力的监督 | 第29页 |
2. 加强对公务人员“八小时”外的监督,畅通公民检举、控告、参与反腐败的渠道 | 第29-30页 |
3. 建立廉政检查制度 | 第30-31页 |
(三) 创新管理制度,修补管理漏洞,构筑“防火墙” | 第31-34页 |
1. 推广会计委派制度,使财务人员具有“独立”的身份 | 第31页 |
2.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管 | 第31-33页 |
3. 整合办案资源,减少力量内耗 | 第33页 |
4. 推广乡镇派出检察室,延伸法律监督的触角 | 第33-34页 |
5. 完善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 | 第34页 |
6. 建立行贿人的市场退出机制 | 第34页 |
(四) 完善刑事法律制度,架设“高压线” | 第34-38页 |
1. 职务犯罪特殊侦查措施的适用 | 第34-35页 |
2. 降低起点刑,加大腐败成本 | 第35-36页 |
3. 增设贪污贿赂犯罪的不作为犯罪 | 第36页 |
4. 明确化、具体化《刑法》关于贪污贿赂犯罪的相关规定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