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宏观层面的城镇化发展水平适度性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13-17页 |
1.5.1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城市化 | 第17页 |
2.1.2 城镇化 | 第17-18页 |
2.2 适度性内涵 | 第18页 |
2.3 城镇化发展水平适度性内涵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3 城镇化发展水平适度性评价体系构建 | 第21-43页 |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21页 |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第21-35页 |
3.2.1 频度统计 | 第21-31页 |
3.2.2 问卷调查 | 第31-35页 |
3.3 指标层次体系的层次架构 | 第35-36页 |
3.3.1 目标层 | 第35页 |
3.3.2 维度层 | 第35页 |
3.3.3 指标层 | 第35-36页 |
3.4 指标体系部分基本指标释义 | 第36-37页 |
3.5 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37-40页 |
3.5.1 多指标评价模型的比较 | 第37-39页 |
3.5.2 评价方法比选 | 第39-40页 |
3.6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0-4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水平适度性实证分析 | 第43-61页 |
4.1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水平适度性现状 | 第43-48页 |
4.1.1 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适度性现状及问题 | 第43-44页 |
4.1.2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水平适度性现状及问题 | 第44-48页 |
4.2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水平适度性评价 | 第48-57页 |
4.2.1 数据搜集 | 第48-50页 |
4.2.2 指标值标准化处理 | 第50-52页 |
4.2.3 适度性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 第52页 |
4.2.4 综合评价指数的确定 | 第52-53页 |
4.2.5 适度性指数的计算 | 第53-54页 |
4.2.6 适度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4.3 推进重庆市城镇化适度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7-59页 |
4.3.1 统筹兼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第57-58页 |
4.3.2 加强环境保护,兼顾生态效益 | 第58页 |
4.3.3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结论 | 第61页 |
5.2 展望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