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权阶段性行使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民事诉权阶段性行使概述 | 第11-14页 |
(一) 民事诉权阶段性行使的概念及成因 | 第11-12页 |
(二) 构建民事诉权阶段性行使理论涉及的主要问题 | 第12-13页 |
(三) 民事诉权阶段性行使的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二、民事诉权理论评述 | 第14-31页 |
(一) 民事诉权思想溯源 | 第14-17页 |
1. 大陆法系诉权理论中诉权概念的来源 | 第14-15页 |
2. 我国法律文化传统中的诉权理念探析 | 第15-17页 |
(二) 民事诉权学说的发展及综合评析 | 第17-23页 |
1. 民事诉权学说的发展脉络 | 第17-20页 |
2. 诉权学说综合评析 | 第20-23页 |
(三) 民事诉权的内涵与外延 | 第23-27页 |
1. 民事诉权概念的重新界定 | 第23-27页 |
(四) 民事诉权的构成要件 | 第27-31页 |
1. 以往诉权理论中的诉权构成要件 | 第27-28页 |
2. 民事诉权的构成要件及各要件的作用 | 第28-31页 |
三、民事诉权的行使方式——诉权与诉 | 第31-38页 |
(一) 民事之诉的概念 | 第31-33页 |
1. 传统民事诉讼理论对诉的定义的争论 | 第31-32页 |
2. 民事诉权视角下民事之诉的概念 | 第32页 |
3. 民事诉权与民事之诉的关系 | 第32-33页 |
(二) 民事之诉的种类及划分标准 | 第33-35页 |
1. 一审之诉的划分意义 | 第33-34页 |
2. 传统一审之诉的划分标准及反思 | 第34页 |
3. 一审之诉的划分标准及类别 | 第34-35页 |
(三) 民事诉权视角下一审之诉的类别划分 | 第35-38页 |
1. 确认型诉之利益与确认之诉 | 第35-36页 |
2. 给付型诉之利益与给付之诉 | 第36-37页 |
3. 形成型诉之利益与形成之诉 | 第37-38页 |
四、民事诉权的行使范围——诉权与诉讼请求 | 第38-44页 |
(一) 诉讼请求的概念及与诉权的关系 | 第38-39页 |
(二) 部分请求理论概要 | 第39-41页 |
1. 肯定说 | 第39-40页 |
2. 否定说及其他学说 | 第40-41页 |
(三) 民事诉权视角下的部分请求 | 第41-44页 |
1. 诉权视角下部分请求的构成条件 | 第41-42页 |
2. 诉权视角下部分请求的表现形式 | 第42-44页 |
五、民事诉权阶段性行使 | 第44-54页 |
(一) 民事诉权阶段性行使的概念及意义 | 第44-47页 |
1. 民事诉权阶段性行使的提出 | 第44-45页 |
2. 民事诉权阶段性行使的成因 | 第45-46页 |
3. 民事诉权阶段性行使的概念及意义 | 第46-47页 |
(二) 民事诉权阶段性行使的类别 | 第47-49页 |
1. 客观民事诉权阶段性行使 | 第47-48页 |
2. 主观民事诉权阶段性行使 | 第48-49页 |
(三) 民事诉权阶段性行使的适用 | 第49-54页 |
1. 客观民事诉权阶段性行使的适用 | 第49-51页 |
2. 主观民事诉权阶段性行使的适用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