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辅助参加制度概述 | 第10-16页 |
(一) 诉讼第三人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0-11页 |
(二)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在诉讼第三人制度上的差异 | 第11-12页 |
(三) 诉讼第三人的概念与特征 | 第12-14页 |
1. 他人之间的诉讼必须处于系属状态 | 第13页 |
2. 诉讼第三人必须是本诉讼当事人以外的人 | 第13页 |
3. 参加诉讼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 | 第13页 |
4. 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诉讼并独立实施诉讼行为 | 第13-14页 |
5. 与他人间的诉讼结果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 第14页 |
(四) 辅助参加制度(NEBENINTERVENTION)的概念与特征 | 第14-16页 |
1. 参诉方式上,具有自主选择权 | 第14-15页 |
2. 诉讼地位上,不具有独立的当事人地位 | 第15页 |
3. 判决效力上,不受既判力的限制 | 第15页 |
4. 受到诉讼告知的约束 | 第15-16页 |
(五) 辅助参加的意义 | 第16页 |
二、辅助参加制度的构造与适用 | 第16-33页 |
(一) 辅助参加的要件 | 第16-20页 |
1. 辅助参加的程序要件 | 第16-17页 |
2. 辅助参加的实体要件 | 第17-20页 |
(二) 辅助参加的程序 | 第20-23页 |
1. 辅助参加的申请 | 第20-21页 |
2. 申请的送达 | 第21页 |
3. 是否允许辅助参加 | 第21-23页 |
(三) 辅助参加人的法律地位 | 第23页 |
(四) 辅助参加人的权限 | 第23-25页 |
1. 本诉的进展程度 | 第23-24页 |
2. 不得与主当事人的诉讼行为相抵触 | 第24-25页 |
(五) 参加的效力 | 第25-29页 |
1. 参加效力的概念与意义 | 第25-26页 |
2. 参加效力与既判力 | 第26-27页 |
3. 参加效力的例外 | 第27-28页 |
4. 争点效 | 第28-29页 |
(六) 共同诉讼的辅助参加 | 第29-31页 |
(七) 诉讼告知(LITIS DENUNTIATIO) | 第31-33页 |
1. 诉讼告知的概念与意义 | 第31页 |
2. 诉讼告知的要件 | 第31-32页 |
3. 诉讼告知的程序 | 第32页 |
4. 诉讼告知的效力 | 第32-33页 |
三、辅助参加制度的成因透视 | 第33-43页 |
(一) 辅助参加制度的理论基石——以大陆法系“成文法至上”的特点为视角 | 第33-40页 |
1. 大陆法系“成文法至上”的特点概述 | 第34-35页 |
2. 大陆法系“成文法至上”的特点与辅助参加制度 | 第35-40页 |
(二) 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构造对辅助参加制度的影响 | 第40-42页 |
1. 案外人是否参加诉讼,具有程序选择权 | 第41页 |
2. 第三人参加诉讼之后,具有程序参与权 | 第41-42页 |
(三) 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对辅助参加制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四、辅助参加制度与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比较和分析 | 第43-48页 |
(一) 请求与请求权 | 第44页 |
(二) 构成要件上的比较 | 第44-45页 |
1. 程序要件 | 第44-45页 |
2. 实体要件 | 第45页 |
(三) 参加方式的比较 | 第45-46页 |
(四) 参加地位的比较 | 第46页 |
(五) 参加效力的比较 | 第46-48页 |
1. 在诉讼期日里,法院必须传唤辅助参加人 | 第46页 |
2. 辅助参加人可以在诉讼中实施各种诉讼行为 | 第46页 |
3. 辅助参加人在受限制范围内可以实施与当事人相一致的诉讼行为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