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政府预防预警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导论第8-21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1 互联网飞速发展,中国网民规模扩大第8页
        1.1.2 频频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为政府社会治理带来巨大挑战第8-9页
        1.1.3 网民逆反心理成为政府网络舆论引导的重大障碍第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1 理论意义第10页
        1.2.2 实践意义第10页
    1.3 研究综述第10-16页
        1.3.1 国内研究综述第10-13页
        1.3.2 国外研究综述第13-15页
        1.3.3 国内外文献总结第15-16页
    1.4 基本概念第16-17页
        1.4.1 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事件第16页
        1.4.2 网民心理、公共舆论事件中的网民逆反心理第16-17页
    1.5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第17-19页
        1.5.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5.2 研究思路第18页
        1.5.3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6 研究创新和局限第19-21页
        1.6.1 研究创新第19页
        1.6.2 研究局限第19-21页
2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产生背景、表现及特征第21-34页
    2.2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产生背景第21-23页
        2.2.1 互联网成为网民不良心态释放的平台第21页
        2.2.2 社会转型期阶段逆反心态正在弥散第21-22页
        2.2.3 网络舆论事件频发第22-23页
    2.3 网络舆论事件中的网民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特征第23-29页
        2.3.1 网络舆论事件中的网民逆反心理的表现第23-26页
        2.3.2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特征第26-29页
    2.4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其预防预警必要性第29-34页
        2.4.1 网民逆反心理的泛滥会影响网络舆论事件的处理第29-31页
        2.4.2 网民逆反心理容易造成次生舆情,引发次生灾害第31-32页
        2.4.3 逆反心理的泛滥将导致网络舆论公共理性的缺失第32页
        2.4.4 逆反心理长期存在不利于培育健康良好的社会心态第32-34页
3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形成及预防预警机理第34-53页
    3.1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4-41页
        3.1.1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主观影响因素第34-37页
        3.1.2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客观影响因素第37-41页
    3.2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形成机理第41-50页
        3.2.1 情景催生型逆反心理形成机理第42-45页
        3.2.2 官方诱发型逆反心理形成机理第45-47页
        3.2.3 自主生成型逆反心理形成机理第47-48页
        3.2.4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演化过程第48-50页
    3.3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政府预防预警机理第50-53页
        3.3.1 心理失衡理论:网民心理失衡与恢复机理第50-51页
        3.3.2 心理干预理论:不良心理的干预与调适机理第51页
        3.3.3 心理阻断理论:群体心理传染阻断机理第51-53页
4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政府预防预警现状及问题分析第53-71页
    4.1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的政府预防预警现状第53-60页
        4.1.1 网民逆反心理的预防预警主体较为完备第53-55页
        4.1.2 网民逆反心理的预防预警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第55-59页
        4.1.3 网民逆反心理的预防预警流程基本建立第59-60页
    4.2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政府预防预警的现存问题第60-66页
        4.2.1 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过程缺乏管控第60-62页
        4.2.2 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主体未能各安其位第62-63页
        4.2.3 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方法简单粗暴第63-64页
        4.2.4 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政府未能对媒体管控乏力第64-65页
        4.2.5 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缺乏重大项目风险评估机制第65-66页
    4.3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问题的原因分析第66-71页
        4.3.1 政府行政人员观念落后、意识淡薄第66-68页
        4.3.2 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人才单一,队伍不健全第68-69页
        4.3.3 新媒体时代主自媒体“倒逼”主流媒体第69-70页
        4.3.4 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缺乏连贯健全的机制第70-71页
5 网络舆论事件中网民逆反心理政府预防预警的完善建议第71-85页
    5.1 强化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的过程管理第71-76页
        5.1.1 强化网民逆反心理的事前预防第71-72页
        5.1.2 完善网民逆反心理的事中预警第72-74页
        5.1.3 重视网民逆反心理的事后调适第74-76页
    5.2 充分发挥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中多个主体作用第76-79页
        5.2.1 政府部门要各司其职第76-77页
        5.2.2 发挥主流媒体持中守正的作用第77页
        5.2.3 发掘和培养意见领袖,理性引导网络舆论第77-79页
    5.3 建设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的专业队伍第79-81页
        5.3.1 加强网络行政队伍的建设第79-80页
        5.3.2 建立逆反心理预防预警人才库第80页
        5.3.3 打造坚实的网络评论员队伍第80-81页
    5.4 建立健全网民逆反心理预防预警机制第81-85页
        5.4.1 强化网民逆反心理的信息监控机制第81-82页
        5.4.2 完善网民逆反心理的分析研判机制第82页
        5.4.3 建立网民逆反心理的阻断机制第82-83页
        5.4.4 健全网民逆反心理的疏导机制第83页
        5.4.5 启动网民逆反心理的对冲机制第83-84页
        5.4.6 构建网民心理失衡的恢复机制第84-85页
6 结论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9页
附录1:本研究选取的网络舆论事件一览第89-92页
附录2.“网曝丽江打人”事件完整过程第92-98页
附录3:访谈提纲第98-99页
致谢第99-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油画色调在农民题材创作中的情感表现
下一篇:“但是”与相关连词的区别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