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适计算环境下的信任管理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普适计算简介 | 第11-13页 |
·普适计算安全需求 | 第13-15页 |
·研究意义与目标 | 第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况 | 第15-17页 |
·信任的定义 | 第15-16页 |
·信任管理模型 | 第16-17页 |
·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信任管理模型研究综述 | 第20-46页 |
·信任定义 | 第20-23页 |
·非计算机领域已有的信任定义 | 第20-22页 |
·计算机领域已有的信任定义 | 第22-23页 |
·信任的特征 | 第23-25页 |
·已有的信任管理模型 | 第25-42页 |
·基于PKI的信任管理模型 | 第26-29页 |
·基于TME的信任管理模型 | 第29-32页 |
·基于信任度的信任管理模型 | 第32-37页 |
·各种模型的比较 | 第37-42页 |
·信任管理在普适计算中的研究进展 | 第42-44页 |
·PTM模型 | 第42-43页 |
·SECURE项目 | 第43页 |
·Kagal信任管理方案 | 第43-44页 |
·普适计算信任管理模型设计原则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基于描述逻辑的普适计算信任本体模型 | 第46-73页 |
·引言 | 第46-47页 |
·背景知识 | 第47-52页 |
·本体定义 | 第47-48页 |
·本体构造方法论 | 第48-49页 |
·描述逻辑 | 第49-50页 |
·OWL语言 | 第50-51页 |
·Protege | 第51-52页 |
·前人工作 | 第52-55页 |
·基于foaf:Person的本体化信任 | 第52-54页 |
·面向输入因素的信任本体模型 | 第54页 |
·前人研究的不足 | 第54-55页 |
·面向对象的本体建模方法 | 第55-58页 |
·骨架法 | 第55-56页 |
·面向对象建模 | 第56-57页 |
·面向对象模型与本体模型的关联 | 第57-58页 |
·面向对象的骨架法 | 第58页 |
·目的与范围 | 第58-59页 |
·建模目的 | 第58-59页 |
·适用范围 | 第59页 |
·普适计算信任内涵分析 | 第59-61页 |
·信任构成 | 第59-60页 |
·应用情景验证 | 第60-61页 |
·普适计算信任定义 | 第61-64页 |
·普适计算实体 | 第61-62页 |
·普适计算信任 | 第62-64页 |
·面向对象的普适计算信任抽象模型 | 第64-68页 |
·类 | 第64页 |
·信任抽象模型 | 第64-68页 |
·普适计算信任本体 | 第68-72页 |
·基于描述逻辑的普适计算信任本体 | 第68-69页 |
·本体测试与检查 | 第69-71页 |
·模型特点分析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基于推荐审计的普适计算信任管理模型 | 第73-92页 |
·引言 | 第73页 |
·前人工作 | 第73-76页 |
·条件传递性的处理方法比较 | 第74-75页 |
·前人工作的不足 | 第75-76页 |
·信任传递条件 | 第76-78页 |
·信任领域相关性 | 第76-77页 |
·信任路径长度 | 第77页 |
·反馈真实性 | 第77-78页 |
·推荐审计 | 第78-82页 |
·相关定义 | 第78页 |
·信任传递 | 第78-79页 |
·信任聚合 | 第79-80页 |
·推荐信任 | 第80-81页 |
·推荐审计 | 第81-82页 |
·基于推荐审计的信任管理模型 | 第82-89页 |
·模型架构 | 第82-84页 |
·输入因素 | 第84-85页 |
·信任评估 | 第85-87页 |
·与前人工作比较 | 第87-89页 |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89-91页 |
·恶意节点分类 | 第89页 |
·简单诋毁节点识别 | 第89-90页 |
·策略诋毁节点识别 | 第90-91页 |
·不同推荐错误率下RATM的策略诋毁节点识别表现 | 第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面向智能空间自治域的分布式信任管理框架 | 第92-113页 |
·引言 | 第92页 |
·背景知识 | 第92-95页 |
·智能空间的定义 | 第92-93页 |
·智能空间结构 | 第93-95页 |
·游牧服务 | 第95页 |
·SPKI及其它分布式信任管理框架的局限性分析 | 第95-100页 |
·SPKI简介 | 第95页 |
·SPKI名字证书 | 第95-97页 |
·SPKI授权证书 | 第97页 |
·SPKI的不足 | 第97-98页 |
·PolicyMaker/KeyNote的不足 | 第98-99页 |
·基于信任度的分布式信任管理框架的不足 | 第99页 |
·小结 | 第99-100页 |
·分布式信任管理框架 | 第100-112页 |
·智能空间与自治域的内在关联 | 第100-102页 |
·基于智能空间的自治域 | 第102-104页 |
·总体架构描述 | 第104-105页 |
·符号对照 | 第105页 |
·实体全局身份标识 | 第105-108页 |
·M-SPKI证 | 第108-110页 |
·应用场景 | 第110-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总结 | 第113-114页 |
·展望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攻博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25页 |
攻博期间参与的主要项目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