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制史学研究--以中国大陆地区论著为中心(1979-2014)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第一章 上海法制史学的研究背景 | 第16-23页 |
第一节 社会经济背景 | 第16-19页 |
一、上海经济的繁荣发展 | 第16-17页 |
二、社会秩序的平稳运行 | 第17页 |
三、国家地方的支持关注 | 第17-18页 |
四、上海城市的特质底蕴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科技文化背景 | 第19-20页 |
一、上海文化的包容促进 | 第19-20页 |
二、科技进步的助力推进 | 第20页 |
第三节 学科建设背景 | 第20-23页 |
一、高等教育的鼓励鞭策 | 第20-21页 |
二、学科建设的互动牵引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上海法制史学的发展阶段 | 第23-31页 |
第一节 探索起步(1979年至1997年) | 第23-25页 |
一、学科视野下的动态分析 | 第23-24页 |
二、理论层面下的特点归纳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稳步推进(1998年至2008年) | 第25-28页 |
一、学科视野下的动态分析 | 第25-26页 |
二、理论层面下的特点归纳 | 第26-28页 |
第三节 新的发展(2009年至2014年) | 第28-31页 |
一、学科视野下的动态分析 | 第28页 |
二、理论层面下的特点归纳 | 第28-31页 |
第三章 上海法制史学研究成果(上) | 第31-41页 |
第一节 古代上海法制史研究 | 第31-33页 |
一、研究概况 | 第31-32页 |
二、研究述评 | 第32-33页 |
第二节 近代上海法制史研究 | 第33-37页 |
一、研究概况 | 第33-36页 |
二、研究述评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当代上海法制史研究 | 第37-41页 |
一、研究概况 | 第37-39页 |
二、研究述评 | 第39-41页 |
第四章 上海法制史学研究成果(下) | 第41-59页 |
第一节 立法概况的研究 | 第41-43页 |
一、立法主体的研究 | 第41-42页 |
二、立法内容的研究 | 第42-43页 |
第二节 行政警政的研究 | 第43-47页 |
一、城市管理 | 第43-44页 |
二、治安管理 | 第44-45页 |
三、行政警务 | 第45-46页 |
四、行政诉讼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司法制度的研究 | 第47-54页 |
一、司法主体 | 第48-50页 |
二、诉讼和审判活动 | 第50-52页 |
三、律师 | 第52-53页 |
四、执行 | 第53-54页 |
五、司法改革 | 第54页 |
第四节 其他研究 | 第54-59页 |
一、法律文化 | 第54-56页 |
二、法学教育 | 第56页 |
三、法学研究团体 | 第56-57页 |
四、法律文献整理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学术争鸣与交流 | 第59-64页 |
第一节 重要争鸣 | 第59-62页 |
一、关于会审公廨的性质争鸣 | 第59-60页 |
二、领事公堂的性质及评价争鸣 | 第60-62页 |
第二节 学术互动与交流 | 第62-64页 |
一、学术会议 | 第62-63页 |
二、专题研讨 | 第63-64页 |
第六章 上海法制史学研究前瞻 | 第64-72页 |
第一节 研究队伍前瞻 | 第64-65页 |
一、现状反思 | 第64-65页 |
二、方向前瞻 | 第65页 |
第二节 研究资料前瞻 | 第65-68页 |
一、现状反思 | 第65-67页 |
二、方向前瞻 | 第67-68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前瞻 | 第68-70页 |
一、现状反思 | 第68页 |
二、方向前瞻 | 第68-70页 |
第四节 其他方面的前瞻 | 第70-72页 |
一、拓展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 第70-71页 |
二、加强交流的对内和对外 | 第71-72页 |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附录 | 第79-9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后记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