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腹部电磁波传播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无线胶囊内窥镜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生物组织对电磁波传输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生物组织对外置辐射源能量吸收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2 生物组织对内置辐射源能量吸收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1.5 本文的具体安排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时域有限差分法 | 第17-35页 |
2.1 麦克斯韦方程 | 第17-20页 |
2.2 FDTD法的基本原理 | 第20-26页 |
2.2.1 直角坐标系中的FDTD方程 | 第20-23页 |
2.2.2 数值色散性与稳定性 | 第23-24页 |
2.2.3 吸收边界条件 | 第24-25页 |
2.2.4 激励源的设置 | 第25-26页 |
2.3 有耗色散介质中FDTD方程 | 第26-28页 |
2.4 本文使用的FDTD法的求解步骤 | 第28-30页 |
2.5 FDTD法程序有效性的验证 | 第30-34页 |
2.5.1 边界吸收效果的检验 | 第31-32页 |
2.5.2 对称性和收敛性的检验 | 第32-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人体腹部模型的建立 | 第35-41页 |
3.1 人体腹部模型 | 第35-36页 |
3.1.1 简化人体腹部模型 | 第35-36页 |
3.1.2 仿真人体腹部模型 | 第36页 |
3.2 仿真人体腹部模型建立 | 第36-40页 |
3.2.1 模型建立的具体步骤 | 第37-39页 |
3.2.2 空间网格尺寸的估计 | 第39页 |
3.2.3 时间步的估计 | 第39-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腹部各组织对电磁波的传输影响 | 第41-50页 |
4.1 生物组织的电磁特性 | 第41-43页 |
4.2 电磁波在不同组织内的衰减 | 第43-46页 |
4.3 电磁波通过不同组织层间的衰减 | 第46-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组织的厚度变化对电磁波传播影响 | 第50-57页 |
5.1 广义传输系数 | 第50-52页 |
5.2 腹部厚度的等级划分 | 第52页 |
5.3 各组织的不同厚度对波的传播影响 | 第52-54页 |
5.3.1 内脏脂肪厚度的变化对电磁波的传播影响 | 第52-53页 |
5.3.2 皮下脂肪厚度的变化对电磁波的传播影响 | 第53-54页 |
5.3.3 腹部肌肉厚度的变化对电磁波的传播影响 | 第54页 |
5.4 腹部的厚度变化对电磁波的传播影响 | 第54-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体外接收天线放置位置的研究 | 第57-62页 |
6.1 体内信道模型 | 第57-58页 |
6.2 体表接收天线位置的设置 | 第58-59页 |
6.2.1 激励源位置的设置 | 第58页 |
6.2.2 接收天线位置的设置 | 第58-59页 |
6.3 不同频率下接收点场强的分析 | 第59-61页 |
6.3.1 403MHz下腹部表面场强分布的分析 | 第59-60页 |
6.3.2 923MHz下腹部表面场强分布的分析 | 第60-6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5页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2-63页 |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