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3-1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本文的贡献与不足 | 第14-15页 |
一、可能的贡献 | 第14-15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5页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一、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二、对新三板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综述 | 第19-29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之界定 | 第19-21页 |
一、绩效 | 第19页 |
二、融资 | 第19-20页 |
三、新三板市场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现代融资理论综述 | 第21-23页 |
一、MM理论 | 第21-22页 |
二、权衡理论 | 第22页 |
三、代理理论 | 第22-23页 |
四、优序融资理论 | 第23页 |
五、小结 | 第23页 |
第三节 影响企业融资的因素分析 | 第23-25页 |
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 | 第23-24页 |
二、市场融资功能的发挥 | 第24页 |
三、公司自身的融资能力因素 | 第24-25页 |
第四节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 第25-27页 |
一、杜邦分析指标体系 | 第25-26页 |
二、沃尔评价指标体系 | 第26页 |
三、EVA评价体系 | 第26-27页 |
四、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 | 第27页 |
第五节 启示 | 第27-28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新三板市场融资现状 | 第29-58页 |
第一节 新三板挂牌企业特质 | 第29-33页 |
一、规模普遍较小 | 第29页 |
二、高成长高风险性 | 第29-33页 |
第二节 新三板市场发展现状 | 第33-39页 |
一、挂牌规模增速迅猛 | 第33-37页 |
二、行业分布范围广 | 第37-38页 |
三、地域分布情况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新三板市场融资情况 | 第39-57页 |
一、新三板市场融资的总体情况介绍 | 第39-42页 |
二、新三板定向增资基本情况 | 第42-46页 |
三、新三板成交活跃但流动性仍显不足 | 第46-49页 |
四、做市业务如火如荼开展但仍尚未到位 | 第49-53页 |
五、投资者积极参与但受门槛高所限 | 第53-54页 |
六、挂牌企业专项金融产品、私募债及公司债基本情况 | 第54-57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融资绩效评价 | 第58-72页 |
第一节 新三板挂牌企业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58-61页 |
一、新三板挂牌企业绩效评价模型的构造思路 | 第58-59页 |
二、样本选择 | 第59-60页 |
三、财务指标的选择 | 第60-61页 |
第二节 实证过程与分析 | 第61-66页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第66-7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72-79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72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72-79页 |
一、新三板市场需继续扩容并推进分层制度建设 | 第72-75页 |
二、推进做市商制度 | 第75-76页 |
三、完善电子集合竞价交易与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双管齐下 | 第76-77页 |
四、畅通转板机制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