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寻衅滋事罪认定的根基——犯罪动机的一般讨论 | 第10-18页 |
(一)犯罪动机的概念 | 第10-12页 |
1.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 | 第11页 |
2.存有外在诱因 | 第11页 |
3.缺乏调节能力 | 第11-12页 |
(二)犯罪动机的特征 | 第12-13页 |
1.犯罪动机具有复杂性 | 第12页 |
2.犯罪动机具有动态性 | 第12-13页 |
3.犯罪动机具有危害性 | 第13页 |
(三)犯罪动机的作用 | 第13-15页 |
1.犯罪动机的基本功能 | 第13-14页 |
2.犯罪动机衡量行为人的主观恶性 | 第14页 |
3.犯罪动机影响行为定性 | 第14-15页 |
4.犯罪动机影响刑事侦查的方向 | 第15页 |
(四)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 | 第15-16页 |
(五)犯罪动机在中外刑法中的地位 | 第16-18页 |
1.犯罪动机在中国刑法中的地位 | 第16-17页 |
2.犯罪动机在外国刑法中的地位 | 第17-18页 |
二、寻衅滋事罪同其他犯罪的界分——以犯罪动机为基准 | 第18-28页 |
(一)寻衅滋事罪犯罪动机的内涵 | 第19-21页 |
(二)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 | 第21-23页 |
(三)寻衅滋事罪与抢劫罪 | 第23-25页 |
(四)寻衅滋事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 | 第25-27页 |
(五)寻衅滋事罪与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 第27-28页 |
三、网络型寻衅滋事犯罪的特殊性与犯罪的认定 | 第28-34页 |
(一)网络型寻衅滋事犯罪的特性 | 第29-30页 |
1.网络型寻衅滋事犯罪具有隐蔽性 | 第29页 |
2.网络型寻衅滋事犯罪的主体具有类型化特征 | 第29-30页 |
3.网络型寻衅滋事犯罪具有跨域性 | 第30页 |
(二)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犯罪动机 | 第30-34页 |
结语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