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内外关于社区矫正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外关于社区矫正人员再社会化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农村社区矫正人员再社会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2.1.1 社区矫正 | 第17页 |
2.1.2 农村社区矫正 | 第17-18页 |
2.1.3 社区矫正的对象、主体和规范 | 第18-19页 |
2.1.4 再社会化 | 第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再社会化理论 | 第19-20页 |
2.2.2 社会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第3章 惠安县农村社区矫正人员再社会化现状调查 | 第21-39页 |
3.1 惠安县情及惠安县农村社区矫正总体情况介绍 | 第21-22页 |
3.2 调查资料的收集 | 第22-23页 |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23-37页 |
3.4 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惠安县农村社区矫正人员再社会化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困难 | 第39-46页 |
4.1 惠安县农村社区矫正人员再社会化取得的成效 | 第39-40页 |
4.1.1 个体维度 | 第39页 |
4.1.2 社区维度 | 第39-40页 |
4.1.3 社会维度 | 第40页 |
4.2 惠安县农村社区矫正人员再社会化存在的困难 | 第40-42页 |
4.2.1 就业维度的社会排斥 | 第41页 |
4.2.2 家庭、婚恋维度的排斥感 | 第41-42页 |
4.2.3 其他社会关系的式微 | 第42页 |
4.3 惠安县农村社区矫正人员再社会化存在困难的原因 | 第42-46页 |
4.3.1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42-43页 |
4.3.2 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43页 |
4.3.3 教育矫正机制不规范 | 第43-44页 |
4.3.4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薄弱 | 第44页 |
4.3.5 固有思想观念导致的歧视 | 第44-45页 |
4.3.6 社区矫正人员自身能力不足 | 第45-46页 |
第5章 社区矫正人员再社会化的国内外经验 | 第46-54页 |
5.1 国外社区矫正人员再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 | 第46-49页 |
5.1.1 美国经验 | 第46-47页 |
5.1.2 英国经验 | 第47-48页 |
5.1.3 加拿大经验 | 第48页 |
5.1.4 日本经验 | 第48-49页 |
5.2 国内社区矫正人员再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 | 第49-53页 |
5.2.1 北京模式 | 第49-50页 |
5.2.2 上海模式 | 第50-51页 |
5.2.3 浙江模式 | 第51-52页 |
5.2.4 广东模式 | 第52-53页 |
5.3 国内外社区矫正人员再社会化的启示 | 第53-54页 |
第6章 提高惠安县农村社区矫正人员再社会化水平的对策 | 第54-63页 |
6.1 改革与完善社区矫正工作机制 | 第55-57页 |
6.1.1 社区矫正机构的规范与完善 | 第55-56页 |
6.1.2 社区矫正帮教机制的创新与推进 | 第56-57页 |
6.1.3 搭建矫正人员再社会化平台 | 第57页 |
6.2 完善社区矫正人员再社会化外部环境 | 第57-60页 |
6.2.1 完善社会帮服措施 | 第57-58页 |
6.2.2 消除社会歧视 | 第58-59页 |
6.2.3 做好就业安置 | 第59页 |
6.2.4 加强社会控制 | 第59-60页 |
6.3 社区矫正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适应社会 | 第60-63页 |
6.3.1 经济层面─力求生存 | 第60-61页 |
6.3.2 社会层面─扩大交往 | 第61页 |
6.3.3 心理层面─心理认同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附录A | 第69-7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