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安溪若干乡镇铁观音挥发性成分及其指纹图谱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9-19页
    1.1 铁观音概述第9页
    1.2 茶叶挥发性成分及其特征第9-10页
    1.3 茶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与检测方法第10-12页
    1.4 化学指纹图谱应用的研究现状第12-15页
        1.4.1 基于色谱的指纹图谱第12-13页
        1.4.2 基于光谱的指纹图谱第13-14页
        1.4.3 基于质谱的指纹图谱第14页
        1.4.4 基于核磁共振的指纹图谱第14-15页
    1.5 指纹图谱数据解析方法第15-16页
        1.5.1 相似度评价法第15页
        1.5.2 聚类分析法第15页
        1.5.3 主成分分析法第15-16页
        1.5.4 人工神经网络法第16页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7 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固相微萃取条件的优化第19-29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19-20页
        2.1.1 实验材料第19页
        2.1.2 实验仪器第19-20页
    2.2 实验方法第20-22页
        2.2.1 茶叶样品的前处理第20页
        2.2.2 SPME萃取头前处理第20页
        2.2.3 GC-MS条件第20-21页
        2.2.4 SPME萃取条件的优化第21页
        2.2.5 数据分析第21-2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2-27页
        2.3.1 萃取头的选择第22-25页
        2.3.2 萃取时间的选择第25-26页
        2.3.3 萃取温度的选择第26-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3章 不同加工工艺铁观音茶的挥发性成分比较第29-41页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29-30页
        3.1.1 实验材料第29页
        3.1.2 实验仪器第29-30页
    3.2 实验方法第30-31页
        3.2.1 SPME萃取头前处理第30页
        3.2.2 GC-MS条件第30页
        3.2.3 铁观音挥发性化合物的萃取第30-31页
        3.2.4 数据分析第3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1-39页
        3.3.1 正味型铁观音的挥发性成分分析第31页
        3.3.2 消青型铁观音的挥发性成分分析第31-33页
        3.3.3 拖酸型铁观音的挥发性成分分析第33-37页
        3.3.4 三种加工工艺的铁观音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第37-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4章 不同季节的铁观音茶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第41-53页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42页
        4.1.1 实验材料第42页
        4.1.2 实验仪器第42页
    4.2 实验方法第42-44页
        4.2.1 SPME萃取头前处理第42页
        4.2.2 GC-MS条件第42-43页
        4.2.3 铁观音挥发性化合物的萃取第43页
        4.2.4 数据分析第43-4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4-51页
        4.3.1 铁观音秋茶的挥发性成分分析第44-45页
        4.3.2 铁观音春茶的挥发性成分分析第45-46页
        4.3.3 不同季节铁观音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第46-50页
        4.3.4 聚类分析第50-51页
    4.4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5章 不同产地的铁观音茶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第53-64页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53-55页
        5.1.1 实验材料第53-54页
        5.1.2 实验仪器第54-55页
    5.2 实验方法第55-56页
        5.2.1 SPME萃取头前处理第55页
        5.2.2 GC-MS条件第55页
        5.2.3 铁观音挥发性化合物的萃取第55页
        5.2.4 数据分析第55-5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6-63页
        5.3.1 GC-MS色谱图第56-58页
        5.3.2 不同产地铁观音的挥发性成分第58-59页
        5.3.3 相似度和峰重叠率的计算第59-60页
        5.3.4 共有峰的提取第60页
        5.3.5 聚类分析第60-63页
    5.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7页
    6.1 结论第64-65页
    6.2 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3页
致谢第73-75页
附录第75-11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WA公司熔铸厂工业炉设备管理研究
下一篇: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深厚软基的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