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民俗体育概念 | 第9页 |
·关于民俗体育分类的研究 | 第9-10页 |
·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关系 | 第10-11页 |
·民俗体育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沂蒙文化相关研究 | 第12页 |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有待研究的领域 | 第12-14页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4页 |
·田野调查法 | 第14页 |
·专家访谈法 | 第14-15页 |
3 沂蒙山区地方概述 | 第15-17页 |
·沂蒙山区地理概况 | 第15页 |
·沂蒙历史文化 | 第15-17页 |
4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 | 第17-21页 |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概况 | 第17-18页 |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成因及历史变迁 | 第18-21页 |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的形成 | 第18页 |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的历史变迁 | 第18-21页 |
5 沂蒙山区部分民俗体育项目介绍 | 第21-31页 |
·民间舞蹈 | 第21-27页 |
·“龙灯、扛阁” | 第21-24页 |
·猴呱嗒鞭舞 | 第24-26页 |
·打花棍 | 第26页 |
·扑蝴蝶舞 | 第26-27页 |
·娱乐体育 | 第27-29页 |
·荡秋千 | 第27页 |
·踢毽子 | 第27页 |
·拔河 | 第27页 |
·跳房 | 第27-28页 |
·拾子 | 第28-29页 |
·节日习俗体育 | 第29-30页 |
·正月十五“闹元宵” | 第29页 |
·二月二迎“青龙” | 第29页 |
·清明“踏青” | 第29-30页 |
·红色体育项目 | 第30-31页 |
·推独轮车 | 第30页 |
·占山头 | 第30页 |
·泅水 | 第30-31页 |
6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的文化学解析 | 第31-35页 |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的特性 | 第31-33页 |
·传承性 | 第31页 |
·地域性 | 第31-32页 |
·民俗性 | 第32页 |
·娱乐性 | 第32页 |
·立体交融性 | 第32-33页 |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的独特功能 | 第33页 |
·民间艺术审美功能 | 第33页 |
·传承文化功能 | 第33页 |
·教育功能 | 第33页 |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 | 第33-35页 |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是人类学研究的活化石 | 第34页 |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思想 | 第34页 |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是民族艺术的源泉 | 第34-35页 |
7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与社会的冲突 | 第35-38页 |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的社会边缘化 | 第35页 |
·西方体育对民俗体育的挤压体现的是国家之间的不平等 | 第35-36页 |
·女性在民俗体育项目当中的参与 | 第36页 |
·民俗体育活动的弱化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 第36页 |
·民俗体育的发展会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 | 第36-38页 |
8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的整理与保护 | 第38-40页 |
·濒危状况 | 第38页 |
·保护措施 | 第38-39页 |
·预期目标 | 第39-40页 |
9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发展对策及措施 | 第40-44页 |
·有组织的挖掘整理 | 第40页 |
·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 | 第40页 |
·走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道路 | 第40-41页 |
·响应全民健身号召,推行养生体育 | 第41页 |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开发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 第41-42页 |
·以举办全国第一届红色运动会为契机,促进民俗体育发展 | 第42-44页 |
10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