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茶黄素的医疗保健作用 | 第10-13页 |
1.2.1 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 | 第10-11页 |
1.2.2 抗炎作用 | 第11页 |
1.2.3 抗心脑血管疾病作用 | 第11-12页 |
1.2.4 抗菌作用 | 第12页 |
1.2.5 抗病毒作用 | 第12页 |
1.2.6 抗突变作用 | 第12页 |
1.2.7 抗肿瘤作用 | 第12-13页 |
第二章 Cu~(2+)对茶酶源酶促氧化合成茶黄素的影响 | 第13-2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3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13页 |
2.1.2 茶叶提取物材料 | 第13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13页 |
2.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1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3-15页 |
2.2.1 测定多酚氧化酶含量 | 第13-14页 |
2.2.2 酶源物制备 | 第14页 |
2.2.3 儿茶素氧化 | 第14页 |
2.2.4 HPLC测定 | 第14-1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5-19页 |
2.3.1 不同浓度Cu~(2+)对茶黄素总含量及其合成率的影响 | 第15页 |
2.3.2 不同浓度Cu~(2+)处理对合成茶黄素各单体的影响 | 第15-18页 |
2.3.3 不同浓度Cu~(2+)处理对儿茶素残留量的影响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Cu~(2+)对苹果酶源酶促氧化合成茶黄素的影响 | 第20-27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20页 |
3.1.2 茶叶提取物材料 | 第20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3.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0页 |
3.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20-22页 |
3.2.1 多酚氧化酶含量测定 | 第20-21页 |
3.2.2 酶源物制备 | 第21页 |
3.2.3 儿茶素氧化 | 第21页 |
3.2.4 HPLC测定 | 第21-2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3.3.1 不同浓度Cu~(2+)对茶黄素总含量及其合成率的影响(苹果酶源) | 第22页 |
3.3.2 不同浓度Cu~(2+)处理对合成茶黄素各单体的影响(苹果酶源) | 第22-25页 |
3.3.3 不同浓度Cu~(2+)处理对儿茶素残留量的影响(苹果酶源) | 第25-2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Cu~(2+)对马铃薯酶源酶促氧化合成茶黄素的影响 | 第27-34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27页 |
4.1.2 茶叶提取物材 | 第27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4.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7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27-29页 |
4.2.1 多酚氧化酶含量测定 | 第27-28页 |
4.2.2 酶源物制备 | 第28页 |
4.2.3 儿茶素氧化 | 第28页 |
4.2.4 HPLC测定 | 第28-2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4.3.1 不同浓度Cu~(2+)对茶黄素总含量及其合成率的影响(马铃薯酶源) | 第29页 |
4.3.2 不同浓度Cu~(2+)处理对合成茶黄素各单体的影响(马铃薯酶源) | 第29-32页 |
4.3.3 不同浓度Cu~(2+)处理对儿茶素残留量的影响(马铃薯酶源) | 第32-3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34-38页 |
5.1 讨论 | 第34-36页 |
5.1.1 茶黄素总合成量及合成率所受的环境影响 | 第34-35页 |
5.1.2 茶黄素总合成量及合成率所受酶源物的影响 | 第35-36页 |
5.2 结论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作者简介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