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第一章 贾第虫、隐孢子虫和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 第11-22页 |
1.1 贾第虫分子生物学检测及基因分型技术 | 第11-14页 |
1.1.1 贾第虫种类、基因型 | 第11-12页 |
1.1.2 蓝氏贾第虫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2-13页 |
1.1.3 蓝氏贾第虫基因分型技术 | 第13-14页 |
1.2 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第14-18页 |
1.2.1 隐孢子虫种类、基因型 | 第14-15页 |
1.2.2 隐孢子虫分子检测位点 | 第15-17页 |
1.2.3 隐孢子虫分子诊断工具 | 第17-18页 |
1.3 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第18-22页 |
1.3.1 微孢子虫基因型及分型工具 | 第18-20页 |
1.3.2 人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情况 | 第20-21页 |
1.3.3 非人灵长类动物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 | 第21-22页 |
试验研究 | 第22-49页 |
第二章 秦岭珍稀动物蓝氏贾第虫种群结构研究 | 第22-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2.1.1 样品来源 | 第22-23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页 |
2.1.3 粪便基因组DNA提取 | 第23-24页 |
2.1.4 蓝氏贾第虫TPI基因扩增 | 第24页 |
2.1.5 蓝氏贾第虫多位点(SSU rRNA、BG和GDH基因)扩增 | 第24-25页 |
2.1.6 蓝氏贾第虫TPI、SSU rRNA、BG和GDH基因扩增产物检测 | 第25页 |
2.1.7 阳性PCR扩增产物测序 | 第25页 |
2.1.8 序列比对及种系发育分析 | 第2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2.2.1 蓝氏贾第虫TPI基因PCR扩增结果 | 第25-26页 |
2.2.2 蓝氏贾第虫多位点(SSU rRNA、BG和GDH基因)扩增结果 | 第26-27页 |
2.2.3 蓝氏贾第虫TPI基因的分子鉴定及种系发育分析 | 第27-28页 |
2.2.4 蓝氏贾第虫分离株多位点序列分型 | 第28-31页 |
2.3 讨论 | 第31-32页 |
2.3.1 蓝氏贾第虫的感染情况 | 第31-32页 |
2.3.2 蓝氏贾第虫人兽共患性评估 | 第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秦岭珍稀动物隐孢子虫种群结构研究 | 第33-4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1.1 样品来源 | 第33页 |
3.1.2 粪便基因组DNA提取 | 第33页 |
3.1.3 隐孢子虫 18S rRNA和COWP基因扩增 | 第33-34页 |
3.1.4 微小隐孢子虫分离株GP60基因扩增 | 第34页 |
3.1.5 安氏隐孢子虫多位点(MS1、MS2、MS3和MS16)扩增 | 第34页 |
3.1.6 隐孢子虫基因扩增产物检测 | 第34页 |
3.1.7 阳性PCR扩增产物测序 | 第34页 |
3.1.8 序列比对及种系发育分析 | 第34-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3.2.1 隐孢子虫 18S rRNA和COWP基因扩增结果 | 第35-36页 |
3.2.2 隐孢子虫 18S rRNA和COWP分子鉴定及种系发育分析 | 第36-37页 |
3.2.3 微小隐孢子虫分离株GP60扩增结果及基因型 | 第37-38页 |
3.2.4 安氏隐孢子虫多位点扩增结果及MLST分型 | 第38-40页 |
3.3 讨论 | 第40-41页 |
3.3.1 隐孢子虫感染及分布情况 | 第40-41页 |
3.3.2 隐孢子虫多位点分型 | 第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秦岭珍稀动物毕氏肠微孢子虫种群结构研究 | 第42-4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4.1.1 样品来源 | 第42页 |
4.1.2 粪便基因组DNA提取 | 第42页 |
4.1.3 毕氏肠微孢子虫ITS基因扩增 | 第42页 |
4.1.4 毕氏肠微孢子虫多基因位点(MS1、MS3、MS4和MS7)扩增 | 第42-43页 |
4.1.5 毕氏肠微孢子虫PCR扩增产物检测 | 第43页 |
4.1.6 阳性PCR扩增产物测序 | 第43页 |
4.1.7 序列比对及种系发育分析 | 第4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4.2.1 毕氏肠微孢子虫ITS基因扩增结果 | 第43-44页 |
4.2.2 基于ITS基因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种系发育分析 | 第44-46页 |
4.2.3 毕氏肠微孢子虫多位点扩增结果及MLST分型 | 第46-47页 |
4.3 讨论 | 第47-48页 |
4.3.1 秦岭珍稀动物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 | 第47-48页 |
4.3.2 毕氏肠微孢子虫多位点分型 | 第48页 |
4.4 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