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3.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相关理论分析 | 第17-21页 |
2.1 商业银行概述 | 第17页 |
2.1.1 商业银行定义 | 第17页 |
2.1.2 商业银行分类 | 第17页 |
2.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概述 | 第17-19页 |
2.2.1 个人理财定义 | 第17-18页 |
2.2.2 个人理财产品定义 | 第18页 |
2.2.3 个人理财产品创新定义 | 第18页 |
2.2.4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分类 | 第18-19页 |
2.3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3.1 资产组合理论 | 第19页 |
2.3.2 生命周期理论 | 第19页 |
2.3.3 财富増长理论 | 第19-20页 |
2.3.4 竞争市场模型学说 | 第20页 |
2.3.5 约束诱导理论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中国银行宣城分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第21-34页 |
3.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现状分析 | 第21-24页 |
3.1.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历程 | 第21页 |
3.1.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制度背景 | 第21-22页 |
3.1.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具体表现 | 第22-24页 |
3.2 中国银行宣城分行个人理财产品现状分析 | 第24-31页 |
3.2.1 中国银行宣城分行概况 | 第24-25页 |
3.2.2 中国银行宣城分行个人理财产品体系 | 第25-27页 |
3.2.3 中国银行宣城分行个人理财产品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7-31页 |
3.3 中国银行宣城分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3.3.1 投资币种过于单一 | 第31-32页 |
3.3.2 挂钩标理财产品种类匮乏 | 第32页 |
3.3.3 不同投资期限理财产品发行量失衡 | 第32页 |
3.3.4 理财产品发行以保证收益类和非保本浮动收益为主 | 第32页 |
3.3.5 理财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 第32页 |
3.3.6 理财发展时间短产品趋于同质化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国外发达地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实践启示 | 第34-38页 |
4.1 国外发达地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历程 | 第34-35页 |
4.1.1 个人理财业务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 | 第34页 |
4.1.2 个人理财业务在欧洲以及日本的推广和发展 | 第34-35页 |
4.2 国外发达地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实践 | 第35页 |
4.3 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的表现 | 第35-36页 |
4.3.1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提供差异化理财产品 | 第35-36页 |
4.3.2 完善理财产品风险防范办法 | 第36页 |
4.3.3 细分客户需求,明确市场定位 | 第36页 |
4.3.4 网络信息技术发达 | 第36页 |
4.4 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 第36-38页 |
4.4.1 扩大国内个人理财产品范围 | 第36页 |
4.4.2 加强个人理财产品组合程度 | 第36-37页 |
4.4.3 提高国内信息技术水平 | 第37页 |
4.4.4 重视客户关系管理 | 第37-38页 |
第五章 中国银行宣城分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的对策建议 | 第38-40页 |
5.1 加强理财产品的创新设计度 | 第38页 |
5.2 提高理财从业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 | 第38页 |
5.3 提升个人理财产品风险防范水平 | 第38-39页 |
5.4 建立、健全网络平台设施 | 第39页 |
5.5 加强个人理财产品营销观念、销售模式创新 | 第39页 |
5.6 完善个人理财产品配套设施 | 第39-4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个人简介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