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电子商务纠纷在线调解解决机制的完善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9页 |
第一章 在线调解机制概述 | 第9-17页 |
第一节 在线调解机制 | 第9-12页 |
一、在线调解的定义 | 第9-10页 |
二、在线调解基本特征 | 第10-11页 |
三、在线调解机制的模式与经费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外的在线调解机构 | 第12-13页 |
一、在线监察办公室 | 第12页 |
二、赛博庭 | 第12-13页 |
三、在线调解者 | 第13页 |
四、互联网中立者 | 第13页 |
第三节 我国在线调解的现状 | 第13-17页 |
一、中国在线争议解决中心 | 第14页 |
二、淘宝网——阿里巴巴 | 第14页 |
三、众信中心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在线调解解决电子商务纠纷的优势及必要性 | 第17-25页 |
第一节 传统纠纷解决机制解决电子商务纠纷的困境 | 第17-19页 |
一、内部纠纷解决机制 | 第17页 |
二、诉讼 | 第17-18页 |
三、仲裁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利用在线调解解决电子商务纠纷的优势 | 第19-21页 |
一、节约成本费用低 | 第19页 |
二、程序简便效率高 | 第19-20页 |
三、维系人际的和谐 | 第20页 |
四、体现当事人的自愿 | 第20-21页 |
五、彻底和根本地解决纠纷 | 第21页 |
第三节 在线调解解决电子商务纠纷的必要性 | 第21-25页 |
一、消费者的需求 | 第21-22页 |
二、商家的需求 | 第22页 |
三、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 | 第22-25页 |
第三章 我国电子商务纠纷在线调解机制面临的问题 | 第25-31页 |
第一节 缺乏在线调解的立法 | 第25-26页 |
一、《人民调解法》对在线调解难以具体适用 | 第25页 |
二、在线调解未被纳入《人民调解法》调整范围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缺乏完善的在线调解的程序规则 | 第26页 |
第三节 缺乏相关的配套机制 | 第26-27页 |
第四节 公众对在线调解的认识不足 | 第27-29页 |
一、我国传统纠纷观念的影响 | 第27-28页 |
二、对在线调解机制的缺乏了解 | 第28页 |
三、对在线调解机制缺乏信任 | 第28-29页 |
第五节 在线调解协议的效力及履行问题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电子商务纠纷在线调解机制的建议 | 第31-43页 |
第一节 将在线调解机制纳入《人民调解法》调整范围 | 第31-34页 |
一、将在线调解机制纳入《人民调解法》的必要性 | 第31-32页 |
二、将在线调解机制纳入到人民调解制度的措施 | 第32-34页 |
第二节 规范在线调解的程序规则 | 第34-36页 |
一、对在线调解机构进行认证 | 第34页 |
二、加强在线调解机构间的合作 | 第34-35页 |
三、规范和引导在线调解参与者的行为 | 第35页 |
四、对网络技术予以加强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建立统一的信用体系等配套机制 | 第36-38页 |
第四节 提高公众对在线纠纷调解机制的认识 | 第38-39页 |
第五节 赋予在线调解协议执行力 | 第39-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