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论文--磨削加工与磨床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磨削加工工艺论文

单颗磨粒磨削窄深槽仿真分析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2 电镀CBN砂轮的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1 电镀CBN砂轮国内研究状况第15-16页
        1.2.2 电镀CBN砂轮国外研究状况第16-17页
    1.3 窄深槽的研究现状第17-20页
        1.3.1 零件上窄深槽结构加工的国内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2 零件上窄深槽结构加工的国外研究动态第19-20页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0-22页
第二章 窄深槽的磨削理论分析第22-36页
    2.1 磨粒形状第22-24页
    2.2 磨粒运动的物理模型第24页
    2.3 接触弧长的分析第24-26页
        2.3.1 几何接触弧长lg第25页
        2.3.2 运动接触弧长lc第25-26页
    2.4 单颗磨粒未变形切屑厚度的理论分析第26-28页
        2.4.1 最大切屑厚度agmax第27页
        2.4.2 当量磨屑厚度aep第27-28页
    2.5 磨削力模型的建立第28-30页
    2.6 磨削热的分析研究第30-32页
        2.6.1 窄深槽热源分析研究第31页
        2.6.2 磨削热的分配第31页
        2.6.3 磨削热的危害第31-32页
    2.7 磨粒的磨损分析第32-33页
        2.7.1 磨损的形式第32页
        2.7.2 磨损的原因第32-33页
    2.8 本章总结第33-36页
第三章 磨粒转角对磨削性能的影响分析第36-50页
    3.1 Deform软件介绍第36页
    3.2 仿真模型的建立第36-41页
        3.2.1 磨粒形状分析第36-37页
        3.2.2 材料模型的建立第37-38页
        3.2.3 棱锥状磨粒与工件模型建立第38-39页
        3.2.4 网格的划分第39-40页
        3.2.5 切屑分离准则的确定第40页
        3.2.6 摩擦模型的建立第40-41页
        3.2.7 磨粒与工件之间关系的建立第41页
    3.3 仿真条件的设定第41-42页
    3.4 仿真结果分析第42-49页
        3.4.1 转角对棱锥状磨粒切屑形态的影响第42-43页
        3.4.2 棱锥状磨粒转角对法向力的影响第43-44页
        3.4.3 棱锥状磨粒转角对切向力的影响第44-45页
        3.4.4 棱锥状磨粒转动角度对切削加工中的最高温度的影响第45页
        3.4.5 多面体形磨粒转角对切屑形态的影响第45-47页
        3.4.6 多面体形磨粒转角对切向力的影响第47页
        3.4.7 多面体形磨粒对法向力的影响第47-48页
        3.4.8 多面体形磨粒转动角度对切削加工中最高温度的影响第48-49页
    3.5 本章小节第49-50页
第四章 磨粒形状对磨削性能的影响分析第50-62页
    4.1 仿真模型的建立第50-52页
        4.1.1 磨粒与工件模型的建立第50-51页
        4.1.2 模拟仿真参数的设置第51页
        4.1.3 仿真步骤设置第51-52页
    4.2 仿真结果分析第52-59页
        4.2.1 不同形状的磨粒切屑形态的差异第52页
        4.2.2 不同形状磨粒切削加工中法向力的变化情况对比分析第52-53页
        4.2.3 圆锥状磨粒顶角变化对切屑形态的影响分析第53-54页
        4.2.4 圆锥状磨粒顶角对切向力的影响第54-55页
        4.2.5 圆锥状磨粒顶角对法向力的影响第55-56页
        4.2.6 圆锥状磨粒的顶角对磨削中最高温度的影响第56页
        4.2.7 钝圆半径对切屑形态的影响分析第56-57页
        4.2.8 钝圆半径对法向力的影响分析第57-58页
        4.2.9 钝圆半径对切向力的影响第58-59页
        4.2.10 钝圆半径对磨削加工中最高温度的影响第59页
    4.3 本章总结第59-62页
第五章 磨削加工参数对磨粒切削性能的影响第62-70页
    5.1 磨粒与工件形状的确定第62-63页
    5.2 仿真条件第63页
    5.3 仿真结果分析第63-68页
        5.3.1 磨粒速度对切屑形态的影响分析第63-64页
        5.3.2 磨粒速度对径向力的影响第64页
        5.3.3 磨粒速度对切向力的影响第64-65页
        5.3.4 磨粒速度对于最高温度的影响第65-66页
        5.3.5 单颗磨粒切削厚度对切屑形态的影响分析第66-67页
        5.3.6 单颗磨粒切削厚度对法向力的影响第67页
        5.3.7 单颗磨粒切削厚度对切向力的影响第67-68页
        5.3.8 单颗磨粒切削厚度对最高温度的影响第68页
    5.4 本章总结第68-70页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70-72页
    6.1 总结第70页
    6.2 展望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致谢第76-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成果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NAzyme的食品安全因子比色检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甘草有效成分的离子液体提取方法和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