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专题研究论文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一、选题背景第9页
  二、选题意义第9-10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多维视角与公共管理视角第10-14页
  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多维视角第10-12页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的三大运行机制第12-13页
  三、公共管理视角第13-14页
 第三节 理论基础第14-16页
  一、公共物品理论第14-15页
  二、公共治理理论第15-16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流程与内容第16-19页
  一、研究方法第16-17页
  二、研究流程第17页
  三、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概述第19-30页
 第一节 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层次第19-22页
  一、概念界定第19-20页
  二、历史文化遗产的准公共物品属性第20页
  三、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三个层次第20-22页
 第二节 中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与借鉴第22-26页
  一、法、意、美、日等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第22-25页
  二、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第25-26页
 第三节 我国近年来典型案例分析第26-30页
  一、典型成功案例第26-27页
  二、典型失败案例第27-30页
第三章 苏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分析第30-41页
 第一节 背景介绍:名城概况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回顾第30-32页
  一、名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概况第30-31页
  二、苏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回顾第31-32页
 第二节 苏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典型案例分析第32-35页
  一、“绣园”、“桃坞别院”、“雕花楼”等控保园林保护第32-33页
  二、平江历史街区项目第33-34页
  三、山塘历史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第34-35页
  四、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第35页
 第三节 苏州经验总结第35-38页
  一、保护法规的健全与创新第35-36页
  二、创新保护管理制度第36页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第36-37页
  四、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第37页
  五、善用专家智慧,科学地保护古城第37-38页
 第四节 存在的不足第38-41页
  一、保护法律体系不完善第38页
  二、行政管理机构职能分工不明,职能不清第38页
  三、公众参与水平不高第38-39页
  四、民间保护组织少,作用有限第39页
  五、古建筑上市之路任重而道远第39-41页
第四章 公共管理视角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分析第41-49页
 第一节 政府运作机制层面分析第41-43页
  一、领导决策者不合理的政绩观与发展观第41页
  二、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第41-42页
  三、保护规划缺乏科学性,凸显特色危机第42-43页
  四、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第43页
 第二节 市场运作机制层面分析第43-44页
  一、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第43-44页
  二、保护资金来源单一,市场在资金筹措中的作用有限第44页
 第三节 社会运作机制层面分析第44-49页
  一、公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高,公民参与不足第44-45页
  二、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发展的困境第45-49页
第五章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策与措施第49-60页
 第一节 政府运作机制方面对策与措施第49-51页
  一、树立正确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建立领导责任制第49-50页
  二、科学合理构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机构第50页
  三、科学地编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第50-51页
  四、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和政策第51页
 第二节 市场运作机制方面对策与措施第51-54页
  一、鼓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涉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51-52页
  二、积极推广现代企业机制在保护项目中的应用第52页
  三、发挥市场在保护资金筹措中的作用第52-54页
 第三节 社会运作机制方面对策与措施第54-56页
  一、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第54页
  二、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第54-55页
  三、发挥专家、学者,媒体监督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第55-56页
  四、培育和引导NGO 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第56页
 第四节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机制第56-60页
  一、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协同第57-58页
  二、政府机制与社会机制的协同第58页
  三、市场机制与社会机制的协同第58-60页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65-66页
后记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共文化对于提高市民素质的作用
下一篇: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