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信赖原则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0-17页 |
(一) 信赖原则的概念 | 第10页 |
(二) 信赖原则与过失理论的演变 | 第10-13页 |
1. 旧过失论 | 第10-12页 |
2. 新过失论 | 第12-13页 |
(三) 信赖原则的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1. 社会相当性理论 | 第13-14页 |
2. 被允许的危险理论 | 第14-15页 |
3. 危险分配理论 | 第15-17页 |
二、信赖原则的实践价值及其在德日刑法中的适用 | 第17-21页 |
(一) 信赖原则的实践价值 | 第17-19页 |
1. 限制过失犯的成立 | 第17-18页 |
2. 消除与预防危险 | 第18页 |
3. 提高民众的规则意识 | 第18页 |
4. 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 第18-19页 |
(二) 信赖原则在德日刑法中的适用 | 第19-21页 |
1. 在德国的适用 | 第19-20页 |
2. 在日本的适用 | 第20-21页 |
三、我国交通过失犯罪中引入信赖原则之必要性分析 | 第21-27页 |
(一) 我国交通过失犯罪处理存在的缺陷 | 第21-24页 |
1. 交通事故认定书法律地位不明确 | 第21-22页 |
2. 注意义务分配不平衡 | 第22-23页 |
3. 混淆了民事赔偿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 | 第23-24页 |
(二) 我国交通过失犯罪处理中已经体现信赖原则的精神 | 第24-27页 |
四、我国交通过失犯罪中引入信赖原则之可行性分析 | 第27-33页 |
(一) 引入信赖原则的理论争议辨析 | 第27-28页 |
1. 过失犯违法性判断标准之辨析 | 第27-28页 |
2. 信赖原则在我国刑法体系中的地位之辨析 | 第28页 |
(二) 引入信赖原则的现实障碍之辨析 | 第28-32页 |
1. 交通事业发展落后之辨析 | 第29-30页 |
2. 保护弱者心态之辨析 | 第30-31页 |
3. 交通规则意识落后之辨析 | 第31-32页 |
(三) 德日经验之借鉴 | 第32-33页 |
五、我国交通过失犯罪适用信赖原则的条件 | 第33-40页 |
(一) 适用信赖原则的客观条件 | 第33-35页 |
1. 交通设施状况 | 第33-34页 |
2. 交通环境状况 | 第34页 |
3. 交通法律法规体系 | 第34-35页 |
4. 交通参与人的规则意识 | 第35页 |
(二) 适用信赖原则的主观条件 | 第35-36页 |
1. 信赖的存在 | 第35-36页 |
2. 信赖的相当性 | 第36页 |
(三) 适用信赖原则的限制条件 | 第36-40页 |
1. 行为人自身违反交通规则 | 第37-38页 |
2. 容易预见对方违反交通规则 | 第38页 |
3. 交通事故发生几率较高的场合 | 第38页 |
4. 行为人能够避免危害结果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