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土材料在现代语境中的诠释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1 国际研究和实践的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和实践的现状 | 第12-13页 |
1.3.3 存在问题暨研究差异性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4-17页 |
第二章 传统生土建筑的主要技术和破坏原理 | 第17-27页 |
2.1 概述 | 第17页 |
2.2 部分常见的传统建造技术综述 | 第17-20页 |
2.3 生土建筑的常见破坏及其原理 | 第20-25页 |
2.3.1 水的破坏 | 第21-22页 |
2.3.2 风蚀冻融 | 第22-23页 |
2.3.3 生物破坏 | 第23页 |
2.3.4 地震破坏 | 第23-25页 |
2.3.5 其他破坏 | 第25页 |
2.4 总结分析 | 第25-27页 |
2.4.1 传统到现代的传承 | 第25-26页 |
2.4.2 破坏机制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现代生土建筑的材料试验和材料准备 | 第27-43页 |
3.1 概述 | 第27页 |
3.2 土壤的组成、性质及其判定 | 第27-33页 |
3.2.1 土壤的组成 | 第28-30页 |
3.2.2 土壤的性质 | 第30-31页 |
3.2.3 试验和判定 | 第31-33页 |
3.2.3.1 样本采集 | 第31-32页 |
3.2.3.2 田野试验 | 第32-33页 |
3.2.3.3 实验室试验 | 第33页 |
3.2.3.4 计算机模拟 | 第33页 |
3.3 土壤改性原理、策略和材料 | 第33-39页 |
3.3.1 适宜建造的土壤属性 | 第34-35页 |
3.3.2 土壤改性原理和策略 | 第35-36页 |
3.3.3 部分土壤改性的材料 | 第36-38页 |
3.3.3.1 自然材料 | 第36-37页 |
3.3.3.2 人工材料 | 第37页 |
3.3.3.3 改性材料综合评估 | 第37-38页 |
3.3.4 现代土壤改性的综述 | 第38-39页 |
3.4 建造前生土材料及构件准备 | 第39-40页 |
3.4.1 相同步骤 | 第39-40页 |
3.4.2 不同步骤 | 第40页 |
3.5 总结分析 | 第40-43页 |
第四章 现代生土建筑的建造技术和建造流程 | 第43-79页 |
4.1 概述 | 第43页 |
4.2 建筑场地和基础 | 第43-46页 |
4.2.1 建筑场地 | 第43-44页 |
4.2.2 前期事项 | 第44-45页 |
4.2.3 建筑基础 | 第45-46页 |
4.3 生土墙体 | 第46-65页 |
4.3.1 基本要点 | 第46-47页 |
4.3.2 夯筑墙体 | 第47-54页 |
4.3.2.1 版筑的模板设计和施工 | 第48-50页 |
4.3.2.2 椽筑的模板设计和施工 | 第50-51页 |
4.3.2.3 创新的夯筑夹心生土墙 | 第51-52页 |
4.3.2.4 德国和解教堂案例研究 | 第52-54页 |
4.3.3 砌筑墙体 | 第54-60页 |
4.3.3.1 生土砌筑和其他砌筑的相似点 | 第54-56页 |
4.3.3.2 生土砌筑和其他砌筑的区别点 | 第56-57页 |
4.3.3.3 土袋造屋、填土轮胎、泥球屋 | 第57-60页 |
4.3.4 填充墙体 | 第60-61页 |
4.3.5 高压喷射墙体 | 第61-62页 |
4.3.6 洞口设计建造 | 第62-64页 |
4.3.7 生土墙体小结 | 第64-65页 |
4.4 建筑屋顶和楼地面 | 第65-68页 |
4.4.1 屋顶 | 第65-67页 |
4.4.2 地面和楼面 | 第67-68页 |
4.5 生土建筑的装饰装修 | 第68-73页 |
4.5.1 墙面处理 | 第68-71页 |
4.5.1.1 表面处理原则 | 第68-69页 |
4.5.1.2 涂刷表面涂层 | 第69-70页 |
4.5.1.3 加筑其他材料 | 第70-71页 |
4.5.2 生土地面 | 第71-72页 |
4.5.3 生土家具 | 第72-73页 |
4.6 建筑物理和设备 | 第73-77页 |
4.6.1 生土建筑室内物理环境 | 第73-75页 |
4.6.1.1 热环境和湿环境 | 第73-74页 |
4.6.1.2 光环境 | 第74-75页 |
4.6.1.3 声环境 | 第75页 |
4.6.1.4 室内空气质量 | 第75页 |
4.6.2 生土建筑设备设计施工 | 第75-76页 |
4.6.3 适当考虑生态建筑技术 | 第76-77页 |
4.7 生土建筑维护 | 第77页 |
4.8 总结分析 | 第77-79页 |
第五章 现代生土建筑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向 | 第79-91页 |
5.1 概述 | 第79页 |
5.2 人文动力:根本动力 | 第79-82页 |
5.2.1 和宜的物质关系 | 第79-80页 |
5.2.2 动人的艺术表现 | 第80-81页 |
5.2.3 丰富的精神内涵 | 第81-82页 |
5.3 科技动力:必要保障 | 第82-84页 |
5.3.1 检测技术和建造工艺的进步 | 第82-83页 |
5.3.2 机械设备的进步 | 第83-84页 |
5.4 方向一:材料的混搭 | 第84-88页 |
5.4.1 与自然材料的配合 | 第85-86页 |
5.4.2 与人工材料的配合 | 第86-88页 |
5.5 方向二:新老的共生 | 第88页 |
5.6 方向三:作品和产品 | 第88-89页 |
5.7 总结分析 | 第89-91页 |
第六章 现代生土建筑的行业标准和行业组织 | 第91-97页 |
6.1 概述 | 第91页 |
6.2 部分国家生土规范或指引 | 第91-94页 |
6.3 部分国家的生土行业组织 | 第94-95页 |
6.4 总结分析 | 第95-97页 |
第七章 现代生土建筑案例综述 | 第97-109页 |
7.1 概述 | 第97-98页 |
7.2 住宅建筑 | 第98-100页 |
7.3 公共建筑 | 第100-106页 |
7.4 总结 | 第106-109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17-121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