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楚雄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创新点摘要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3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4页
        1.2.1 裂陷盆地研究现状第13-22页
        1.2.2 原型盆地及分析方法研究现状第22-24页
    1.3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1.3.1 技术路线第24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1.4 楚雄盆地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研究第25-33页
        1.4.1 地震资料采集处理第26-28页
        1.4.2 提高信噪比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第28-29页
        1.4.3 地震资料构造―岩性解释第29-33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33-51页
    2.1 大地构造背景第33-43页
        2.1.1 楚雄盆地大地构造位置第33-34页
        2.1.2 楚雄盆地区域地层及沉积概况第34-40页
        2.1.3 楚雄盆地周缘区域构造带演化第40-43页
    2.2 楚雄盆地地壳结构与基底性质第43-46页
    2.3 楚雄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第46-48页
    2.4 盆地深部地质特征第48-49页
    2.5 楚雄盆地油气勘探现状第49-51页
第三章 楚雄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单元划分第51-81页
    3.1 楚雄盆地构造格局第51-77页
        3.1.1 楚雄盆地周缘地区断裂特征第52-57页
        3.1.2 楚雄盆地内主要断裂特征第57-62页
        3.1.3 楚雄盆地构造样式第62-72页
        3.1.4 楚雄盆地内主要断裂控盆作用第72-77页
    3.2 区域地质事件分析及构造层划分第77-78页
    3.3 构造单元划分第78-81页
第四章 楚雄盆地形成与演化第81-128页
    4.1 成盆期前变质基底形成与演化第81-82页
    4.2 楚雄盆地形成演化及原型盆地第82-114页
        4.2.1 震旦纪―早二叠世被动大陆边缘稳定地台发展阶段第85-90页
        4.2.2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地幔柱活动及古特提斯洋板块俯冲升隆阶段第90-93页
        4.2.3 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早期大陆边缘断陷―坳陷盆地形成与演化第93-107页
        4.2.4 早白垩世中期―古新世克拉通坳陷盆地萎缩阶段第107-109页
        4.2.5 始新世以来抬升改造及残留盆地形成阶段第109-114页
    4.3 原型盆地叠加复合过程第114-117页
        4.3.1 多期构造动力体系的联合与复合第114-115页
        4.3.2 多期原型盆地叠合与复合第115-116页
        4.3.3 多期构造―沉积迁移第116页
        4.3.4 层块分异构造演化过程第116-117页
        4.3.5 断坳叠合的演化过程第117页
    4.4 关于楚雄盆地构造演化问题的探讨第117-128页
        4.4.1 先存基底断裂多期挤压―裂陷作用及控盆特征第117-123页
        4.4.2 晚三叠世楚雄裂陷盆地成因第123-128页
第五章 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第128-152页
    5.1 构造演化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第128-134页
    5.2 构造演化对储盖组合的控制作用第134-141页
    5.3 构造演化对圈闭发育的控制作用第141-142页
    5.4 构造演化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第142-145页
    5.5 油气勘探有利远景区第145-152页
        5.5.1 东山有利油气远景区第146-148页
        5.5.2 牟定有利油气远景区第148-149页
        5.5.3 平川有利油气远景区第149页
        5.5.4 双柏有利油气远景区第149-151页
        5.5.5 渡口有利油气远景区第151-152页
第六章 认识与结论第152-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6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62-163页
作者简介第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FPGA的伽玛射线探测系统数据采集与实现
下一篇:多级孔氧化铝的制备及其在长链烷烃脱氢催化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