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页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14-16页 |
1.4.1 资料收集阶段 | 第14-15页 |
1.4.2 论文撰写阶段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18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6-17页 |
2.2 地层划分及特征 | 第17-18页 |
第三章 不同台缘带生物礁沉积微相分析 | 第18-28页 |
3.1 川东北长兴组沉积相类型 | 第18-20页 |
3.1.1 开阔台地相 | 第18-19页 |
3.1.2 台地边缘相 | 第19页 |
3.1.3 斜坡相 | 第19-20页 |
3.1.4 盆地相 | 第20页 |
3.2 长兴组生物礁微相类型划分及特征 | 第20-24页 |
3.2.1 台内生物礁 | 第22-24页 |
3.2.2 台缘生物礁 | 第24页 |
3.3 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24-28页 |
3.3.1 生物礁横向对比 | 第24-26页 |
3.3.2 生物礁平面展布 | 第26-28页 |
第四章 不同台缘带生物礁微相储层特征 | 第28-44页 |
4.1 台缘生物礁储层岩性特征 | 第28-30页 |
4.1.1 礁灰岩储层特征 | 第28-29页 |
4.1.2 礁白云岩储层特征 | 第29-30页 |
4.2 生物礁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 第30-37页 |
4.2.1 生物礁储层孔隙类型 | 第30-32页 |
4.2.2 海槽西侧台缘带生物礁微相储集空间特征 | 第32-35页 |
4.2.3 海槽东侧侧台缘带生物礁微相储集空间特征 | 第35-37页 |
4.3 海槽两侧台缘礁储层物性特征及差异性分析 | 第37-39页 |
4.4 海槽两侧钻井与野外剖面生物礁测井电性特征分析及对比 | 第39-42页 |
4.4.1 开江—梁平海槽西侧生物礁的测井响应 | 第39-40页 |
4.4.2 开江—梁平海槽东侧生物礁的测井响应 | 第40-41页 |
4.4.3 不同岩性测井响应值特征 | 第41页 |
4.4.4 不同地区和相带生物礁的测井响应定量分析及差异性 | 第41-42页 |
4.5 生物礁体不同微相储层的特征模板 | 第42-44页 |
第五章 生物礁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 第44-61页 |
5.1 沉积相对生物礁不同微相储层发育的影响 | 第44-50页 |
5.1.1 川东北开江—梁平海槽台缘带生物礁发育的有利条件 | 第44-48页 |
5.1.2 不同沉积微相对储层的影响 | 第48-50页 |
5.2 成岩作用对生物礁不同微相储层发育的影响 | 第50-58页 |
5.2.1 川东北开江—梁平海槽台缘带生物礁不同微相发育的主要成岩作用特征 | 第50-57页 |
5.2.2 成岩作用对生物礁不同微相储层的控制作用 | 第57-58页 |
5.3 构造破裂作用对生物礁储层的影响 | 第58页 |
5.4 孔隙演化 | 第58-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