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村镇银行的内涵 | 第17页 |
2.1.2 PESTEL分析 | 第17-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2.1 金融抑制理论 | 第18-19页 |
2.2.2 金融共生理论 | 第19页 |
2.2.3 金融约束理论 | 第19-20页 |
2.2.4 农村金融理论 | 第20-23页 |
第3章 长春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的PESTEL分析 | 第23-32页 |
3.1 长春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的政治因素分析(POLITICAL) | 第23-24页 |
3.1.1 国家扶持政策 | 第23页 |
3.1.2 乡村自治 | 第23-24页 |
3.2 长春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的经济因素分析(ECONOMIC) | 第24-26页 |
3.2.1 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 第24-25页 |
3.2.2 地区金融发展状况 | 第25-26页 |
3.3 长春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的社会因素分析(SOCIAL) | 第26-27页 |
3.3.1 地区人口构成 | 第26页 |
3.3.2 地区居民收入 | 第26-27页 |
3.4 长春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的技术因素分析(TECHNOLOGICAL) | 第27-29页 |
3.4.1 互联网+ | 第27-28页 |
3.4.2 大数据 | 第28-29页 |
3.5 长春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ENVIRONMENTAL) | 第29-30页 |
3.5.1 金融文化 | 第29页 |
3.5.2 金融生态 | 第29-30页 |
3.6 长春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的法律因素分析(LEGAL) | 第30-32页 |
3.6.1 政策法规 | 第30页 |
3.6.2 管理机制 | 第30-32页 |
第4章 长春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32-40页 |
4.1 长春地区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 第32-35页 |
4.1.1 村镇银行规模不断扩大 | 第32-33页 |
4.1.2 金融基础日益优化 | 第33页 |
4.1.3 村镇银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 | 第33-34页 |
4.1.4 服务领域拓宽 | 第34-35页 |
4.2 存在问题 | 第35-37页 |
4.2.1 金融服务供需存在失衡 | 第35-36页 |
4.2.2 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 | 第36-37页 |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 第37页 |
4.3 成因分析 | 第37-40页 |
4.3.1 调研机制不健全 | 第37-38页 |
4.3.2 投入机制不完善 | 第38页 |
4.3.3 自身发展定位不明确 | 第38-40页 |
第5章 国内外村镇银行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40-45页 |
5.1 国外村镇银行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40-41页 |
5.1.1 印尼村镇银行发展的经验 | 第40页 |
5.1.2 孟加拉村镇银行发展的经验 | 第40-41页 |
5.2 国内村镇银行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41-43页 |
5.2.1 哈尔滨市村镇银行发展的经验 | 第41-42页 |
5.2.2 泰安市村镇银行发展的经验 | 第42-43页 |
5.3 对长春地区的启示 | 第43-45页 |
5.3.1 明确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 | 第43页 |
5.3.2 创新村镇银行发展模式 | 第43-44页 |
5.3.3 有效进行村镇银行运营风险控制 | 第44-45页 |
第6章 长春地区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5-51页 |
6.1 科学规划,明确发展定位 | 第45-46页 |
6.2 建立村镇银行服务调研机制 | 第46-47页 |
6.2.1 合理确定金融服务客户群体 | 第46页 |
6.2.2 创新调研手段,实施差异化服务 | 第46-47页 |
6.3 完善村镇银行信用保障机制 | 第47-48页 |
6.3.1 制定科学的激励与惩处机制 | 第47页 |
6.3.2 优化征信体系和环境 | 第47-48页 |
6.4 加强村镇银行宣传与推广机制 | 第48-49页 |
6.4.1 依托媒体增加宣传力度 | 第48-49页 |
6.4.2 提高日常宣传的能力 | 第49页 |
6.4.3 开展公益性社会宣传 | 第49页 |
6.5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 第49-51页 |
6.5.1 合理设定村镇银行的准入标准 | 第49-50页 |
6.5.2 完善村镇银行运营的监管机制 | 第50页 |
6.5.3 完善信息透明公开的披露制度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