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第15-17页 |
2.1 资料简介 | 第15页 |
2.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三章 黑龙江省气象灾害种类、特点及受灾情况 | 第17-35页 |
3.1 黑龙江省气候与经济发展 | 第17-19页 |
3.2 暴雨洪涝灾害 | 第19-22页 |
3.2.1 暴雨的等级划分和危害 | 第19页 |
3.2.2 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19-21页 |
3.2.3 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统计情况 | 第21-22页 |
3.3 干旱灾害 | 第22-25页 |
3.3.1 旱灾的等级划分和危害 | 第22-23页 |
3.3.2 旱灾时空分布特征 | 第23-24页 |
3.3.3 黑龙江省干旱灾害统计情况 | 第24-25页 |
3.4 冰雹灾害 | 第25-28页 |
3.4.1 冰雹灾害的等级划分和危害 | 第25-26页 |
3.4.2 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26-27页 |
3.4.3 黑龙江省冰雹灾害统计情况 | 第27-28页 |
3.5 霜冻灾害 | 第28-30页 |
3.5.1 霜冻的等级划分和危害 | 第28页 |
3.5.2 霜冻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28-29页 |
3.5.3 黑龙江省霜冻灾害统计情况 | 第29-30页 |
3.6 黑龙江省气象灾害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3.6.1 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成因 | 第31-32页 |
3.6.2 黑龙江省干旱灾害成因 | 第32-33页 |
3.6.3 黑龙江省冰雹灾害成因 | 第33页 |
3.6.4 黑龙江省霜冻灾害成因 | 第3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黑龙江省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 第35-52页 |
4.1 与灾害风险评估有关的因素 | 第35-36页 |
4.1.1 致灾因子危险性 | 第35-36页 |
4.1.2 孕灾环境敏感性 | 第36页 |
4.1.3 承灾体及其易损性 | 第36页 |
4.1.4 人类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 | 第36页 |
4.2 评估数据处理方法 | 第36-38页 |
4.2.1 归一化方法 | 第36页 |
4.2.2 加权综合评价法 | 第36-37页 |
4.2.3 自然断点分级法 | 第37页 |
4.2.4 专家打分法 | 第37页 |
4.2.5 层次分析法(AHP) | 第37-38页 |
4.3 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 第38-45页 |
4.3.1 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 第38-41页 |
4.3.2 暴雨洪涝灾害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 | 第41-42页 |
4.3.3 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 第42-43页 |
4.3.4 暴雨洪涝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 第43-44页 |
4.3.5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结果一致性检验 | 第44-45页 |
4.4 黑龙江省干旱灾害风险区划 | 第45-51页 |
4.4.1 干旱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 第45-48页 |
4.4.2 干旱灾害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 | 第48页 |
4.4.3 干旱灾害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 第48页 |
4.4.4 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综合分析 | 第48-49页 |
4.4.5 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结果一致性检验 | 第49-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灰色关联度方法在灾后定级中的应用 | 第52-61页 |
5.1 灰色关联度理论原理及应用难点 | 第52页 |
5.1.1 理论原理 | 第52页 |
5.1.2 灰色关联度方法应用于气象灾害评估的技术难点 | 第52页 |
5.2 气象灾害的灾情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 | 第52-54页 |
5.2.1 具体计算步骤 | 第52-54页 |
5.3 关联系数在气象灾情评估中的应用 | 第54-59页 |
5.4 研究结果与灾情实况定级对比结果 | 第59-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讨论 | 第61-6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1-62页 |
6.2 本文特色和创新点 | 第62页 |
6.3 存在的问题讨论 | 第62页 |
6.4 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