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其他论文

不同因素对油用牡丹栽培品质的影响--以‘凤丹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8页
    1.1 ‘凤丹’的命名和生物学特征及其分布第9-11页
        1.1.1 ‘凤丹’的命名第9页
        1.1.2 ‘凤丹’的生物学特征第9页
        1.1.3 ‘凤丹’的分布第9-10页
        1.1.4 ‘凤丹’的价值第10-11页
    1.2 ‘凤丹’的油用价值研究进展第11-13页
        1.2.1 油用‘凤丹’的起源第11-12页
        1.2.2 油用‘凤丹’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油用‘凤丹’的发展前景第13页
    1.3 国际关于种子油品质的标准第13-14页
    1.4 油用‘凤丹’的栽培进展第14-16页
        1.4.1 环境对种子油品质和含量影响研究进展第14-15页
        1.4.2 影响‘凤丹’种子产量和品质环境因子研究进展第15页
        1.4.3 油用‘凤丹’的发展前景第15-16页
    1.5 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第16-18页
2 不同栽培区域的牡丹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含量水平第18-23页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第18-19页
        2.1.1 实验材料第18-19页
        2.1.2 实验试剂第19页
        2.1.3 实验仪器第19页
    2.2 实验方法第19-20页
        2.2.1 牡丹籽油的提取和量化第19页
        2.2.2 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第19-20页
        2.2.3 牡丹籽油含油率的计算第20页
        2.2.4 统计分析第20页
    2.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20-22页
        2.3.1 不同栽培区的‘凤丹’籽油的含油率第20-21页
        2.3.2 不同栽培区的‘凤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第21-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3页
3 不同采收期,‘凤丹’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含量水平第23-26页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第23页
        3.1.1 实验材料第23页
        3.1.2 实验试剂第23页
        3.1.3 实验仪器第23页
    3.2 实验方法第23页
    3.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23-25页
        3.3.1 不同采收期,‘凤丹’籽的含油率第23页
        3.3.2 不同采收期,‘凤丹’籽的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第23-25页
    3.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4 安徽省铜陵市‘凤丹’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含量水平第26-34页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第26页
        4.1.1 实验材料第26页
        4.1.2 实验试剂第26页
        4.1.3 实验仪器第26页
    4.2 实验方法第26-28页
        4.2.1 牡丹籽油的提取和量化第26-27页
        4.2.2 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第27页
        4.2.3 牡丹籽油的含油率的计算第27页
        4.2.4 氧化值计算(Cox)第27-28页
        4.2.5 产量评估第28页
        4.2.6 统计分析第28页
    4.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28-32页
        4.3.1 安徽省铜陵市的‘凤丹’籽油的含油率第28页
        4.3.2 安徽省铜陵市的‘凤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第28-32页
        4.3.3 评估‘凤丹’籽油的产量第32页
    4.4 本章小结第32-34页
5 不同土壤金属对牡丹籽油的含油率以及脂肪酸含量水平的影响第34-40页
    5.1 实验材料、试剂与方法第34页
        5.1.1 实验材料与地点第34页
        5.1.2 实验试剂第34页
        5.1.3 实验仪器第34页
    5.2 实验方法第34-35页
        5.2.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第34-35页
        5.2.2 统计分析第35页
    5.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35-38页
        5.3.1 基本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第35页
        5.3.2 土壤金属对种子油成分的影响第35-37页
        5.3.3 Fe、Zn、Cu在叶片中的积累及其对种子油成分的影响第37-38页
    5.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结论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49页
附录第49-5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度盐碱地改良后土壤胶体变化及营造杨树生长后效
下一篇:东北地区土壤组分特征及土地利用类型间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