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言 | 第7-13页 |
1.1 论题的提出 | 第7-9页 |
1.1.1 课程改革背景 | 第7-8页 |
1.1.2 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 | 第8页 |
1.1.3 学校生源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1.4 本文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 数学课堂学生多元评价的理论阐述 | 第13-17页 |
2.1 数学课堂学生多元评价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2.1.1 学生评价 | 第13页 |
2.1.2 学生多元评价 | 第13-14页 |
2.1.3 数学课堂学生多元评价 | 第14页 |
2.2 数学课堂学生多元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2.2.1 多元智能理论 | 第14-15页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5页 |
2.2.3 人本主义理论 | 第15-16页 |
2.2.4 发展性评价理论 | 第16-17页 |
3 数学课堂中进行多元评价的现状调查及多元评价观的构建 | 第17-24页 |
3.1 对小学数学教师课堂学生评价现状的调查 | 第17-18页 |
3.1.1 问卷设计及发放情况 | 第17页 |
3.1.2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17-18页 |
3.2 数学课堂多元评价观的构建 | 第18-24页 |
3.2.1 把握评价内容,涵盖三维目标 | 第18-20页 |
3.2.2 评价主体多元,鼓励超越自我 | 第20-22页 |
3.2.3 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 第22-24页 |
4 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多元评价的实施 | 第24-37页 |
4.1 数学课堂师生对话 | 第24-26页 |
4.1.1 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含义 | 第24页 |
4.1.2 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类型 | 第24-25页 |
4.1.3 师生对话的实施策略 | 第25-26页 |
4.2 数学课堂即时评价 | 第26-31页 |
4.2.1 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含义 | 第26-27页 |
4.2.2 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分类 | 第27页 |
4.2.3 数学课堂即时性评价实施策略 | 第27-29页 |
4.2.4 即时评价注意的问题 | 第29-31页 |
4.3 数学表现性评价 | 第31-37页 |
4.3.1 数学表现性评价的界定 | 第31页 |
4.3.2 数学表现性评价任务的类型 | 第31-35页 |
4.3.3 数学表现性评价的实施策略 | 第35-36页 |
4.3.4 数学表现性评价实施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 第36-37页 |
5 课题的实验研究 | 第37-47页 |
5.1 实证研究设计 | 第37页 |
5.2 研究过程及方法 | 第37-38页 |
5.3 数据收集方法 | 第38页 |
5.4 实验过程 | 第38-44页 |
5.5 课题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6 课题研究的成效和反思 | 第47-52页 |
6.1 实践突破点 | 第47-48页 |
6.1.1 充分发挥课堂上即时评价的导向作用 | 第47页 |
6.1.2 创设表现性任务及评价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第47页 |
6.1.3 通过评价主体的变化,让评价成为教学的一个手段 | 第47-48页 |
6.2 实践效果 | 第48-49页 |
6.2.1 多元评价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 第48页 |
6.2.2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 第48页 |
6.2.3 多元评价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 | 第48页 |
6.2.4 多元评价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 第48-49页 |
6.3 数学课堂多元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49-52页 |
6.3.1 课堂容量大,难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评价 | 第49页 |
6.3.2 评价语言不够丰富 | 第49-50页 |
6.3.3 对学生的评价只对部分学生起作用 | 第50页 |
6.3.4 表现性评价任务的开发和应用缺乏系统性 | 第50页 |
6.3.5 上级部门评价体系不改变,难以真正地实施多元评价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附录A | 第53-54页 |
附录B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