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1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25页 |
1.2.1 生态服务功能的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1.2.2 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2.3 研究现状的总结与分析 | 第24-25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6-3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8-29页 |
1.5.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9-31页 |
第2章 研究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 | 第31-48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1-35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31页 |
2.1.2 气象水文 | 第31页 |
2.1.3 地质地貌 | 第31-34页 |
2.1.4 水系概况 | 第34-35页 |
2.1.5 土壤类型 | 第35页 |
2.2 数据源与数据处理 | 第35-40页 |
2.2.1 数据来源 | 第35-36页 |
2.2.2 数据处理 | 第36-40页 |
2.3 研究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 | 第40-47页 |
2.3.1 生态系统类型构成 | 第40-46页 |
2.3.2 景观格局演变情况 | 第46-47页 |
2.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生物多样性安全格局评估与构建研究 | 第48-71页 |
3.1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 第48-49页 |
3.2 生物多样性安全格局评估与构建研究进展 | 第49-52页 |
3.2.1 生物多样性评估研究进展 | 第49-50页 |
3.2.2 生物多样性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 | 第50-52页 |
3.3 生物多样性安全格局评估与构建方法 | 第52-54页 |
3.3.1 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 | 第52-53页 |
3.3.2 生物多样性安全格局构建方法 | 第53-54页 |
3.4 南京生物多样性安全格局时空演变 | 第54-62页 |
3.4.1 南京主要生物栖息地 | 第54-56页 |
3.4.2 威胁因子图层 | 第56-57页 |
3.4.3 生境类型对于威胁的敏感性 | 第57页 |
3.4.4 生境质量指数时空分异 | 第57-60页 |
3.4.5 生境退化指数时空分异 | 第60-62页 |
3.5 南京生物多样性安全格局构建 | 第62-70页 |
3.6 小结 | 第70-71页 |
第4章 水安全格局评估与构建研究 | 第71-94页 |
4.1 水安全格局评估与构建研究进展 | 第71-76页 |
4.1.1 水源涵养功能评估与安全格局构建 | 第71-73页 |
4.1.2 水质净化功能评估与安全格局构建 | 第73-75页 |
4.1.3 洪水调蓄功能评估与安全格局构建 | 第75-76页 |
4.1.4 水生态安全格局评估与构建 | 第76页 |
4.2 水安全格局评估与构建方法 | 第76-79页 |
4.2.1 水源涵养功能安全格局评估方法 | 第76-77页 |
4.2.2 洪水调蓄功能安全格局构建方法 | 第77页 |
4.2.3 水质净化功能构建方法 | 第77-79页 |
4.3 南京市水安全格局评估 | 第79-89页 |
4.3.1 水源涵养功能评估 | 第79-84页 |
4.3.2 洪水调蓄功能时空分异 | 第84-89页 |
4.4 南京市水安全格局构建 | 第89-92页 |
4.4.1 水安全格局的源 | 第89页 |
4.4.2 水安全格局的廊道 | 第89-91页 |
4.4.3 水生态综合安全格局 | 第91-92页 |
4.5 小结 | 第92-94页 |
第5章 大气安全格局评估与构建研究 | 第94-135页 |
5.1 城市格局与大气安全格局 | 第94页 |
5.2 城市通风的理论基础与风环境 | 第94-97页 |
5.2.1 通风理论基础 | 第94-96页 |
5.2.2 城市风环境 | 第96-97页 |
5.3 基于通风廊道的大气安全格局研究进展 | 第97-103页 |
5.3.1 基于城市风场的通风廊道研究 | 第97-101页 |
5.3.2 基于模型模拟的城市通风廊道研究 | 第101-102页 |
5.3.3 基于RS与GIS技术的通风廊道研究 | 第102-103页 |
5.4 大气安全格局构建方法 | 第103-111页 |
5.4.1 基于最小阻力面模型的通风廊道规划方法 | 第103-107页 |
5.4.2 WRF模式的通风廊道研究方法 | 第107-109页 |
5.4.3 CFD模型的通风廊道研究方法 | 第109-111页 |
5.5 南京市热环境时空分异与通风廊道构建 | 第111-134页 |
5.5.1 热环境时空分异 | 第111-115页 |
5.5.2 通风廊道的识别与构建 | 第115-121页 |
5.5.3 通风廊道的验证 | 第121-133页 |
5.5.4 通风廊道与其他安全格局的关系 | 第133-134页 |
5.6 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6章 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对策 | 第135-144页 |
6.1 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 | 第135页 |
6.2 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第135-137页 |
6.3 生态安全格局空间管控 | 第137-142页 |
6.3.1 保护核心生态“源”地 | 第137-138页 |
6.3.2 生态廊道保护措施 | 第138-140页 |
6.3.3 生态指引 | 第140-142页 |
6.4 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4-14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44-146页 |
7.2 创新点 | 第146页 |
7.3 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6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68-171页 |
致谢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