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1.1 氮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9-11页 |
1.1.1 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的关键时期 | 第9-10页 |
1.1.2 氮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0-11页 |
1.2 氮素对大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11-12页 |
1.3 氮素对大麦品质的影响 | 第12-13页 |
1.4 大麦品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 第13-14页 |
1.5 氮素对其它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14-17页 |
1.5.1 氮素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14-15页 |
1.5.2 氮素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15-16页 |
1.5.3 氮素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16-17页 |
1.6 问题与思考 | 第17-18页 |
1.6.1 大麦品质改良 | 第17页 |
1.6.2 氮素利用率的提高 | 第17-18页 |
1.7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8-19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2.3 性状测定 | 第20页 |
2.3.1 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测定 | 第20页 |
2.3.2 大麦籽粒蛋白测定方法 | 第20页 |
2.3.3 麦芽品质性状的测定 | 第20页 |
2.4 统计分析 | 第20-22页 |
2.4.1 方差分析 | 第20页 |
2.4.2 双标图分析法 | 第20-21页 |
2.4.3 DTPOSIS综合评价方法 | 第21-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65页 |
3.1 氮肥用量对大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22-24页 |
3.1.1 参试大麦品种农艺性状的平均表现 | 第22-24页 |
3.1.2 参试大麦品种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24页 |
3.2 氮肥用量对大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4-33页 |
3.2.1 参试大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平均表现 | 第24-26页 |
3.2.2 参试大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方差分析 | 第26页 |
3.2.3 参试大麦品种在3个氮水平下的产量表现 | 第26-28页 |
3.2.4 参试大麦品种产量的最佳氮水平、适应性和稳定性分析 | 第28-33页 |
3.3 氮肥用量对大麦品质的影响 | 第33-63页 |
3.3.1 参试大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平均表现 | 第33-36页 |
3.3.2 参试大麦品种品质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36页 |
3.3.3 基于GGN双标图分析参试大麦品种品质性状适应性与稳定性 | 第36-63页 |
3.4 参试大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 第63-65页 |
3.4.1 参试大麦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相关关系 | 第63-64页 |
3.4.2 参试大麦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DTOPSIS综合评价 | 第64-65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65-68页 |
4.1 氮肥用量对大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65页 |
4.2 氮肥用量对大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 氮肥用量对大麦籽粒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66页 |
4.4 氮肥用量对大麦麦芽品质的影响 | 第66-67页 |
4.5 参试大麦品种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互关系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