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1.2 DInSAR测量与反演同震形变场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25页 |
1.2.1 SAR及DInSAR技术发展现状 | 第16-21页 |
1.2.2 电离层干扰误差校正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2.3 同震三维形变场恢复方法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2.4 DInSAR震源参数反演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3 研究问题 | 第25-26页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5 论文章节内容的组织 | 第27-29页 |
第2章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理论基础 | 第29-51页 |
2.1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基本原理 | 第29-33页 |
2.1.1 真实孔径雷达成像介绍 | 第29-31页 |
2.1.2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与多普勒频率分析 | 第31-33页 |
2.2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基本原理 | 第33-39页 |
2.2.1 SAR干涉几何 | 第34-36页 |
2.2.2 干涉相位组成 | 第36-38页 |
2.2.3 干涉相位质量评价 | 第38-39页 |
2.3 DInSAR形变探测方法 | 第39-46页 |
2.3.1 二轨法DInSAR探测地表形变原理 | 第39-40页 |
2.3.2 二轨法DInSAR探测地表形变:以熊本地震为例 | 第40-46页 |
2.4 DInSAR技术缺陷分析 | 第46-49页 |
2.4.1 SAR干涉相位失相干 | 第46-48页 |
2.4.2 SAR信号的大气延迟效应 | 第48页 |
2.4.3 DInSAR视线向形变模糊 | 第48-49页 |
2.5 小结 | 第49-51页 |
第3章 多孔径雷达干涉理论基础及精度分析 | 第51-73页 |
3.1 SAR前后视成像及子孔径SLC影像分割 | 第51-56页 |
3.1.1 SAR前视和后视成像 | 第51-53页 |
3.1.2 前视、后视子孔径SLC影像分割 | 第53-56页 |
3.2 多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基本原理 | 第56-66页 |
3.2.1 方位向形变与MAI干涉相位关系 | 第56-59页 |
3.2.2 MAI干涉图残余参考和地形相位去除 | 第59-60页 |
3.2.3 MAI测量方位向地表形变:以熊本地震为例 | 第60-66页 |
3.3 MAI方位向形变测量精度分析 | 第66-72页 |
3.3.1 MAI理论精度分析 | 第67-70页 |
3.3.2 MAI与像素偏移追踪技术比较 | 第70-72页 |
3.4 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基于方位向偏移和断层模型校正同震DInSAR电离层误差相位 | 第73-90页 |
4.1 SAR干涉相位中电离层干扰效应 | 第74-79页 |
4.1.1 电离层对SAR信号和干涉相位的影响 | 第74-76页 |
4.1.2 SAR信号受电离层干扰探测 | 第76-78页 |
4.1.3 基于方位向偏移的电离层干扰相位校正方法 | 第78-79页 |
4.2 基于SAR方位向偏移和断层模型校正电离层干扰相位 | 第79-84页 |
4.2.1 SAR方位向偏移精确估计 | 第79-81页 |
4.2.2 电离层干扰导致的方位向偏移精确估计 | 第81-83页 |
4.2.3 电离层干扰相位校正数据处理流程 | 第83-84页 |
4.3 DInSAR电离层干扰相位校正实验与分析 | 第84-89页 |
4.3.1 汶川地震T471轨道电离层干扰相位校正 | 第84-87页 |
4.3.2 电离层干扰相位校正效果对比与分析 | 第87-89页 |
4.4 小结 | 第89-90页 |
第5章 联合DInSAR、MAI和DGT模型的三维同震形变场计算方法 | 第90-112页 |
5.1 基于升降轨SAR LOS向和方位向形变的经典解算模型 | 第91-92页 |
5.2 利用InSAR-DGT方法改善三维形变场 | 第92-96页 |
5.2.1 确定初始3D形变场中高质量有效点 | 第92-94页 |
5.2.2 融入DGT模型的三维形变计算模型 | 第94-95页 |
5.2.3 InSAR-DGT三维形变解算模型误差传播分析 | 第95-96页 |
5.3 模拟实验验证InSA R-DGT有效性 | 第96-101页 |
5.3.1 基于断层滑动模型模拟观测数据 | 第96-97页 |
5.3.2 估计和比较3D形变场 | 第97-99页 |
5.3.3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与比较 | 第99-101页 |
5.4 利用InSAR-DGT测量Tarlay地震3D同震形变 | 第101-106页 |
5.4.1 实验区及SAR数据处理 | 第101-102页 |
5.4.2 Tarlay地震LOS向和方位向形变场 | 第102-103页 |
5.4.3 Tarlay地震三维形变场解算结果 | 第103-106页 |
5.5 Tarlay地震3D同震形变误差分析与验证 | 第106-111页 |
5.5.1 VPs数量与InSAR-DGT测量精度之间的关系 | 第106-107页 |
5.5.2 与野外测量的地表形变对比与分析 | 第107-109页 |
5.5.3 与已知断层模型模拟3D形变结果对比 | 第109-111页 |
5.6 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6章 玉树地震三维同震形变场测量与断层滑动反演 | 第112-135页 |
6.1 构造背景与SAR数据 | 第113-115页 |
6.1.1 玉树地震构造背景 | 第113-114页 |
6.1.2 SAR数据处理与三维形变计算 | 第114-115页 |
6.2 断层参数反演方法 | 第115-120页 |
6.2.1 Okada弹性位错模型 | 第115-118页 |
6.2.2 断层几何参数和均匀滑动参数反演方法 | 第118-119页 |
6.2.3 断层非均匀滑动分布反演方法 | 第119-120页 |
6.3 同震形变分析 | 第120-124页 |
6.3.1 视线向和方位向形变场 | 第120-123页 |
6.3.2 三维同震形变场 | 第123-124页 |
6.4 断层参数反演结果 | 第124-128页 |
6.4.1 断层几何参数和均匀滑动量 | 第124-127页 |
6.4.2 断层非均匀滑动分布 | 第127-128页 |
6.5 三维形变场反演分析 | 第128-134页 |
6.5.1 与野外调查和GPS测量结果对比 | 第128-131页 |
6.5.2 与其它已有断层模拟结果对比 | 第131-133页 |
6.5.3 断层走滑和倾滑分量讨论 | 第133-134页 |
6.6 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5-140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135-138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59-16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