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光伏直流微电网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14-15页 |
Abstract | 第15页 |
1 绪论 | 第16-2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微电网技术 | 第17-20页 |
1.2.1 微电网的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1.2.2 微电网的分类及结构 | 第18-20页 |
1.3 微电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1 国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2 我国微电网发展状况 | 第23页 |
1.4 直流微电网 | 第23-25页 |
1.4.1 直流微电网的提出及优势 | 第23-24页 |
1.4.2 直流微电网的发展 | 第24-25页 |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1.5.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25页 |
1.5.2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2 直流微电网的结构和微源 | 第27-38页 |
2.1 直流微电网的结构 | 第27-29页 |
2.2 直流微电网的微源 | 第29-35页 |
2.2.1 光伏发电 | 第29-32页 |
2.2.2 风力发电 | 第32-33页 |
2.2.3 燃料电池发电 | 第33-34页 |
2.2.4 微型汽轮机 | 第34-35页 |
2.2.5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 | 第35页 |
2.3 直流微电网的储能装置 | 第35-36页 |
2.4 直流微电网的运行模式 | 第36页 |
2.4.1 并网运行模式 | 第36页 |
2.4.2 离网运行模式 | 第36页 |
2.5 直流微电网的保护 | 第36-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直流微电网的母线电压控制 | 第38-50页 |
3.1 光伏电池的控制策略 | 第38-41页 |
3.1.1 BOOST/BUCK变换电路 | 第38-39页 |
3.1.2 最大功率点跟踪设计控制 | 第39-41页 |
3.2 储能装置控制 | 第41-46页 |
3.2.1 蓄电池 | 第41-43页 |
3.2.2 超级电容 | 第43-45页 |
3.2.3 蓄电池和超级电容互补的储能系统 | 第45-46页 |
3.3 直流母线电压的控制策略 | 第46-48页 |
3.3.1 直流母线电压等级 | 第46页 |
3.3.2 直流母线电压控制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4 直流微电网的能量控制策略 | 第50-62页 |
4.1 项目介绍 | 第50-52页 |
4.2 光伏电池和蓄电池的配算 | 第52-54页 |
4.2.1 光伏电池选择 | 第52-53页 |
4.2.2 蓄电池容量 | 第53-54页 |
4.3 光伏电池和蓄电池的控制策略 | 第54-57页 |
4.3.1 光伏电池的控制 | 第54页 |
4.3.2 蓄电池的控制 | 第54-55页 |
4.3.3 结果展示 | 第55-57页 |
4.4 能量控制策略 | 第57-59页 |
4.5 成果展示 | 第59-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硬件电路 | 第62-72页 |
5.1 控制电路 | 第62-63页 |
5.2 蓄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 | 第63-65页 |
5.2.1 IGBT驱动电路 | 第63-64页 |
5.2.2 限幅电路 | 第64-65页 |
5.3 各种辅助电路 | 第65-70页 |
5.3.1 采集电路 | 第65-67页 |
5.3.2 电源转换电路 | 第67页 |
5.3.3 显示电路 | 第67-68页 |
5.3.4 风机控制电路 | 第68-69页 |
5.3.5 JTAG接口电路 | 第69页 |
5.3.6 通信电路 | 第69-70页 |
5.4 硬件PCB图 | 第70-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与创新点 | 第72页 |
6.2 创新点摘要 | 第72-73页 |
6.3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附录A 主要程序 | 第79-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作者简介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