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橡胶工业论文--再生橡胶论文

超临界流体中废旧轮胎橡胶去硫化再利用的工艺基础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22-46页
    1.1 橡胶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第22-23页
    1.2 废旧橡胶资源循环利用第23-25页
    1.3 废旧轮胎橡胶去硫化再生方法第25-30页
        1.3.1 物理去硫化法第25-27页
        1.3.2 化学去硫化法第27-29页
        1.3.3 生物去硫化法第29-30页
    1.4 超临界流体中废旧轮胎橡胶去硫化第30-38页
        1.4.1 超临界流体特点第30-32页
        1.4.2 超临界流体用于高分子材料处理第32-36页
        1.4.3 超临界流体用于废旧橡胶去硫化第36-38页
    1.5 去硫化反应机理和模型第38-42页
    1.6 橡胶粉碎研究现状第42-43页
    1.7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43-45页
        1.7.1 研究目的第43-44页
        1.7.2 研究内容第44-45页
    1.8 本章小结第45-46页
2 ScCO_2中废旧轮胎胎面胶去硫化研究第46-82页
    2.1 引言第46-47页
    2.2 实验研究第47-50页
        2.2.1 实验设备和流程第47-49页
        2.2.2 实验分析及表征第49-50页
    2.3 ScCO_2中TR的去硫化性能第50-67页
        2.3.1 TR去硫化效果分析第50-56页
        2.3.2 TR去硫化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第56-67页
    2.4 去硫化产物表征第67-72页
    2.5 去硫化反应机理与模型第72-80页
    2.6 本章小结第80-82页
3 ScCO_2中废旧轮胎胎侧胶去硫化研究第82-103页
    3.1 引言第82-83页
    3.2 ScCO_2中SR的去硫化性能第83-93页
        3.2.1 SR去硫化效果分析第84-89页
        3.2.2 SR去硫化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第89-93页
    3.3 去硫化产物表征第93-96页
    3.4 去硫化反应机理第96-99页
    3.5 ScCO_2中TR和SR去硫化的对比分析第99-102页
    3.6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4 ScE中废旧轮胎橡胶去硫化研究第103-120页
    4.1 引言第103-104页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104-105页
        4.2.1 实验材料第104页
        4.2.2 实验方法及表征第104-105页
    4.3 ScE中橡胶的去硫化性能第105-112页
        4.3.1 不同因素对去硫化反应的影响第105-108页
        4.3.2 实验结果表征分析第108-110页
        4.3.3 去硫化剂对去硫化反应的影响第110-112页
    4.4 去硫化反应机理第112-114页
    4.5 ScCO_2和ScE中的去硫化过程比较与分析第114-119页
        4.5.1 去硫化效果对比分析第114-116页
        4.5.2 去硫化反应动力学分析第116-119页
    4.6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5 亚/超临界水中废旧橡胶去硫化与废弃染料降解组合工艺研究第120-138页
    5.1 引言第120-121页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121-122页
        5.2.1 实验材料第121页
        5.2.2 实验方法及表征第121-122页
    5.3 SR去硫化及染料降解的性能研究第122-131页
        5.3.1 亚/临界水中橡胶去硫化第122-123页
        5.3.2 亚/超临界水中染料降解第123-124页
        5.3.3 亚/超临界水中进行橡胶去硫化的同时降解分散染料第124-127页
        5.3.4 亚/超临界水中进行橡胶去硫化的同时降解酸性染料第127-131页
    5.4 去硫化过程反应动力学分析第131-137页
    5.5 本章小结第137-138页
6 橡胶去硫化后粉碎性能研究第138-154页
    6.1 引言第138-139页
    6.2 低温粉碎实验流程第139-140页
    6.3 去硫化橡胶粉碎第140-143页
    6.4 粉碎动力学分析第143-153页
        6.4.1 微积分粉碎动力学方法第143-146页
        6.4.2 实验结果分析第146-151页
        6.4.3 胶粉间歇粉碎粒度分布模型第151-153页
    6.5 本章小结第153-154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54-157页
    7.1 结论第154-155页
    7.2 创新点第155页
    7.3 展望第155-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6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67-168页
致谢第168-169页
作者简介第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传递率及其在运行模态分析中的应用
下一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下中共党建创新历程与经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