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论文--土壤成分论文

长期施肥下灰漠土溶解性有机质的稳定机制研究

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缩略词及专有名词检表第17-1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8-32页
    1 长期施肥对土壤的影响第18-21页
        1.1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功能第18页
        1.2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第18-19页
        1.3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粘土矿物的影响第19-20页
        1.4 土壤有机质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2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第21-23页
        2.1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概述第21页
        2.2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和特征第21-22页
        2.3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动态调节机制第22页
        2.4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因素第22-23页
    3 溶解性有机质与矿物的相互作用第23-26页
        3.1 溶解性有机质与粘土矿物的相互作用第23-24页
        3.2 溶解性有机质与金属阳离子的相互作用第24-25页
        3.3 溶解性有机质与铁氧化物的相互作用第25-26页
    4 DOM的相关研究方法第26-29页
        4.1 红外光谱和二维红外相关分析技术第26-27页
        4.2 三维荧光光谱法第27页
        4.3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第27-29页
            4.3.1 XAFS简介第27-28页
            4.3.2 利用同步辐射进行DOM研究的必要性和国内外现状第28-29页
    5 灰漠土特征及其研究现状第29-30页
    6 研究意义与目的第30-31页
    技术路线第31-32页
第二章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结构和DOM组成的影响第32-56页
    1 前言第3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2-37页
        2.1 供试土壤第32-33页
        2.2 实验方法第33-37页
            2.2.1 土壤基本性质的测定第33-34页
            2.2.2 土壤腐殖质分离提取第34页
            2.2.3 土壤粘粒的提取第34-35页
            2.2.4 粘土矿物鉴定以及相对含量的测定-XRD第35页
            2.2.5 粘粒的红外分析-FTIR第35页
            2.2.6 DTA-TG分析第35页
            2.2.7 层间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第35页
            2.2.8 ~(13)C NMR固体核磁共振光谱第35-36页
            2.2.9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提取第36页
            2.2.10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测定第36页
            2.2.11 DOM的金属离子含量测定第36页
            2.2.12 土壤DOM的三维荧光光谱测定第36-3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7-53页
        3.1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pH和总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第37页
        3.2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灰漠土有机碳结构的影响第37-42页
        3.3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及重组有机碳的影响第42-43页
        3.4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结合态腐殖质的影响第43-44页
        3.5 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粘粒的XRD分析第44-46页
        3.6 长期施肥土壤粘粒的红外分析(FTIR)第46-47页
        3.7 长期不同施肥土壤粘粒的DTA-TG分析第47-49页
        3.8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矿物层间有机碳含量第49页
        3.9 长期不同施肥DOC和土壤有机碳的线性关系第49-50页
        3.10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DOM中金属离子含量的影响第50-52页
        3.11 不同施肥处理DOM的EEM分析第52-53页
    4 讨论第53-54页
        4.1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结构的影响第53页
        4.2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粘粒的影响第53-54页
        4.3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DOM组成的影响第54页
    5 小结第54-56页
第三章 长期不同施肥下灰漠土中Ca~(2+)与DOM的吸附作用研究第56-66页
    1 前言第5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6-58页
        2.1 供试土壤第56页
        2.2 Ca~(2+)-DOM的滴定第56-57页
        2.3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DOM透射电镜观察第57页
        2.4 FTIR光谱分析第57页
        2.5 二维红外光谱(2D-FTIR)分析第57-58页
        2.6 数据分析第5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8-65页
        3.1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Ca~(2+)结合DOC含量的影响第58页
        3.2 不同施处理Ca~(2+)-DOM复合体的FTIR分析第58-60页
        3.3 不同施肥处理的DOM的二维红外光谱分析第60-62页
        3.4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DOM的HRTEM图谱第62-65页
    4 讨论第65页
    5 小结第65-66页
第四章 长期不同施肥灰漠土壤DOM和粘土矿物的插层反应第66-76页
    1 前言第6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66-67页
        2.1 供试土壤第66页
        2.2 层间物质置换第66-67页
        2.3 FTIR,DTA-TG分析第67页
        2.4 土壤粘粒的提取以及XRD测定第67页
        2.5 比表面积的测定第67页
        2.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6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7-73页
        3.1 长期不同施肥土壤粘粒的XRD分析第67-69页
        3.2 不同施肥处理的插层物质的FTIR分析第69-70页
        3.3 不同施肥处理插层物质的常规热分析第70-71页
        3.4 不同施肥处理插层前后矿物比表面积分析第71-72页
        3.5 不施肥处理插层后和剥层后的扫面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72-73页
    4 讨论第73-74页
    5 小结第74-76页
第五章 灰漠土壤DOM与铁氧化物的吸附作用研究第76-90页
    1 前言第76-7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77-78页
        2.1 供试土壤第77页
        2.2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提取第77页
        2.3 水铁矿的合成与制备第77页
        2.4 水铁矿与DOM的吸附试验第77页
        2.5 碳和铁含量的测定第77页
        2.6 比表面积和孔隙度的测定第77-78页
        2.7 FTIR和2D-FTIR测定第78页
        2.8 XRD测定第78页
        2.9 STXM-NEXAFS图谱第78页
        2.10 DOM-水铁矿吸附复合物的解吸第7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8-88页
        3.1 不同C/Fe对DOM-水铁矿复合物的碳铁含量的影响第78-81页
        3.2 不同C/Fe下DOM-水铁矿吸附复合体的XRD,比表面积以及孔隙度分析第81-82页
        3.3 DOM-水铁矿吸附复合体的FTIR分析第82-84页
        3.4 DOM-水铁矿吸附复合体的2D-FTIR分析第84-85页
        3.5 DOM-水铁矿吸附复合物的NEXAFS分析第85-87页
        3.6 不同C/Fe下DOM-水铁矿吸附复合物的解吸分析第87-88页
    4 讨论第88-89页
    5 小结第89-90页
第六章 灰漠土壤DOM与铁氧化物共同沉淀作用研究第90-104页
    1 前言第9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90-92页
        2.1 供试土壤第90页
        2.2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提取第90-91页
        2.3 DOM-Fe共同沉淀体的合成第91页
        2.4 Fe(Ⅲ)-OM不可溶物的合成第91页
        2.5 碳和铁含量的测定第91页
        2.6 土壤DOM的固态~(13)C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第91页
        2.7 比表面积和孔隙度的测定第91页
        2.8 FTIR和2D-FTIR测定第91页
        2.9 XRD测定第91-92页
        2.10 STXM-NEXAFS图谱第92页
        2.11 XANES谱测定第92页
        2.12 DOM-Fe共同沉淀体的解吸实验第9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92-101页
        3.1 不同C/Fe的DOM-Fe共同沉淀体的碳铁含量的影响第92-95页
        3.2 不同C/Fe下DOM-Fe共同沉淀体的XRD,比表面积以及孔隙度分析第95-96页
        3.3 DOM-Fe共同沉淀体的FTIR分析第96-97页
        3.4 DOM-Fe共同沉淀体的2D-FTIR分析第97-98页
        3.5 DOM-Fe共同沉淀体的NEXAFS分析第98-99页
        3.6 DOM-Fe共同沉淀体的Fe-EXAFS图谱第99-100页
        3.7 DOM-Fe共同沉淀体的的解吸分析第100-101页
    4 讨论第101-102页
    5 小结第102-104页
全文总结第104-106页
研究展望第106-108页
创新点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36页
博士发表论文第136-138页
致谢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LUBA的煤炭企业成本责任管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风险的煤炭类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及套期保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