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高校道德教育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本科应用型人才道德教育理论分析 | 第19-25页 |
2.1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概念界定 | 第19页 |
2.2 本科应用型高校道德教育的特点 | 第19-21页 |
2.2.1 德育对象的复合性 | 第20页 |
2.2.2 德育目标的职业性 | 第20页 |
2.2.3 德育内容的应用性 | 第20-21页 |
2.3 本科应用型人才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杜威道德教育理论 | 第21-25页 |
2.3.1 杜威道德教育理论概述 | 第21页 |
2.3.2 杜威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 | 第21-22页 |
2.3.3 杜威的道德教育论对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 第22-25页 |
第三章 国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借鉴 | 第25-32页 |
3.1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概述 | 第25-27页 |
3.1.1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 | 第25页 |
3.1.2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 第25-26页 |
3.1.3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 第26-27页 |
3.2 日本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概述 | 第27-29页 |
3.2.1 日本高校德育的特点 | 第27-28页 |
3.2.2 日本高校德育的渠道 | 第28-29页 |
3.3 对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道德教育培养的启示 | 第29-32页 |
3.3.1 培养学生道德理性和批判能力 | 第29-30页 |
3.3.2 重视和强化实践道德教育 | 第30页 |
3.3.3 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性 | 第30页 |
3.3.4 强调隐性教育的作用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 第32-40页 |
4.1 本科应用型高校调研情况概述——以安徽省内四所二本院校为视角 | 第32-35页 |
4.2 本科应用型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4.2.1 德育方法单一化 | 第35-36页 |
4.2.2 德育实践形式化 | 第36-37页 |
4.2.3 德育评估随机化 | 第37页 |
4.3 本科应用型高校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7-40页 |
4.3.1 高校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37-38页 |
4.3.2 政策导向与社会价值观没有形成合力 | 第38页 |
4.3.3 教育者德育理念的缺乏 | 第38-40页 |
第五章 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道德教育对策分析 | 第40-49页 |
5.1 更新高校道德教育观念 | 第40-42页 |
5.1.1 转变德育观念,完善德育工作体制 | 第40页 |
5.1.2 实现学校德育与管理的有机结合 | 第40-41页 |
5.1.3 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 第41-42页 |
5.2 加强高校德育队伍建设 | 第42-43页 |
5.2.1 明确德育队伍的职责定位 | 第42页 |
5.2.2 加强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 第42页 |
5.2.3 建立德育队伍的激励机制 | 第42-43页 |
5.3 营造优良德育环境 | 第43-46页 |
5.3.1 营造良好的德育社会环境 | 第43-44页 |
5.3.2 营造良好的德育家庭环境 | 第44-45页 |
5.3.3 营造良好的德育校园文化环境 | 第45-46页 |
5.4 开拓德育工作第二课堂 | 第46-49页 |
5.4.1 定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 第46页 |
5.4.2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 第46-47页 |
5.4.3 加强校企合作育人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