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视频超分辨率技术发展现状 | 第13-19页 |
1.2.1 基于滤波、插值的方法 | 第13-14页 |
1.2.2 基于学习的方法 | 第14-15页 |
1.2.3 基于重构的方法 | 第15-18页 |
1.2.4 小结 | 第18-19页 |
1.3 压缩视频源的超分辨率技术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1.3.1 基于参数化模型的方法 | 第19-20页 |
1.3.2 基于量化噪声估计、消除的方法 | 第20-21页 |
1.4 视频超分辨率涉及的主要技术 | 第21-25页 |
1.4.1 图像配准 | 第22页 |
1.4.2 迭代重加权最小二乘法 | 第22-23页 |
1.4.3 线性方程的数值解法 | 第23-25页 |
1.4.4 超分辨率算法的性能评测方法 | 第25页 |
1.5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5-28页 |
1.5.1 内容安排 | 第26-27页 |
1.5.2 主要创新点 | 第27-28页 |
2 视频超分辨率参数化模型的改进及验证 | 第28-56页 |
2.1 视频超分辨率参数化模型的改进 | 第28-33页 |
2.1.1 传统参数化模型的缺陷分析 | 第29-31页 |
2.1.2 公共标记矩阵 | 第31页 |
2.1.3 改进的参数化模型 | 第31-33页 |
2.2 公共标记矩阵的求取 | 第33-37页 |
2.2.1 光流运动估计及其原理 | 第33-34页 |
2.2.2 运动细节保持的光流运动估计 | 第34-35页 |
2.2.3 计算公共标记矩阵 | 第35-37页 |
2.3 基于改进参数化模型的MAP视频超分辨率重构算法 | 第37-43页 |
2.3.1 基于MAP准则的视频超分辨率 | 第37-39页 |
2.3.2 超分辨率重构问题的实际求解 | 第39-42页 |
2.3.3 小结 | 第42-43页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5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3 基于改进参数化模型的混合MAP视频超分辨率算法 | 第56-96页 |
3.1 混合MAP框架下的视频超分辨率算法 | 第56-58页 |
3.2 改进参数化模型指导下的视频超分辨率算法 | 第58-62页 |
3.2.1 超分辨率重构 | 第59-60页 |
3.2.2 变形矩阵估计 | 第60-61页 |
3.2.3 模糊核估计 | 第61-62页 |
3.3 针对收敛性与数据保真性的算法改进 | 第62-65页 |
3.3.1 改进的IRLS法迭代权重更新机制 | 第62-64页 |
3.3.2 基于L2范数的数据保真度约束函数 | 第64-65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95页 |
3.4.1 高超分辨率倍数下的比较实验 | 第66-77页 |
3.4.2 两倍超分辨率下的比较实验 | 第77-81页 |
3.4.3 针对高清序列(1080p与2160p)的扩展实验 | 第81-88页 |
3.4.4 针对抗混叠滤波的讨论以及对实际视频的重构实验 | 第88-9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4 压缩视频的超分辨率算法 | 第96-129页 |
4.1 压缩视频的量化噪声 | 第96-98页 |
4.2 去量化噪声处理 | 第98-103页 |
4.2.1 压缩视频中蕴含的先验信息 | 第98-100页 |
4.2.2 量化噪声的去除 | 第100-103页 |
4.3 去量化噪声处理滤除信息的弥补 | 第103-108页 |
4.3.1 联合稀疏编码 | 第104-106页 |
4.3.2 字典的分类 | 第106-107页 |
4.3.3 残余图像的超分辨率重构 | 第107-108页 |
4.4 压缩视频的超分辨率 | 第108-109页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9-128页 |
4.5.1 对量化噪声较轻的压缩视频的相关实验 | 第109-116页 |
4.5.2 对含有强烈量化噪声的高压缩视频的相关实验 | 第116-125页 |
4.5.3 面向实际压缩视频的相关实验 | 第125-12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129-131页 |
5.1 总结 | 第129-130页 |
5.2 展望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6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