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12页 |
1.5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第2章 劳动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相关理论 | 第14-20页 |
2.1 惩罚性赔偿的经济法责任属性分析 | 第14-16页 |
2.1.1 对民事责任性质的质疑 | 第14-15页 |
2.1.2 经济法责任性质 | 第15-16页 |
2.2 在劳动法上的功能分析 | 第16-20页 |
2.2.1 对用人单位的惩罚、遏制功能 | 第17-18页 |
2.2.2 劳动者的激励功能 | 第18-20页 |
第3章 劳动法中确认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 第20-26页 |
3.1 必要性研究 | 第20-23页 |
3.1.1 生产安全状况的实证分析 | 第20-21页 |
3.1.2 人力资本权益需要保护的理论分析 | 第21-22页 |
3.1.3 相关责任制度不足 | 第22-23页 |
3.2 合理性研究 | 第23-26页 |
3.2.1 对用人单位严重违法行为惩罚性赔偿正当性的肯定 | 第23-24页 |
3.2.2 对劳动者不当得利的否定 | 第24-26页 |
第4章 我国劳动法中惩罚性赔偿的检视 | 第26-38页 |
4.1 劳动法中存在惩罚性赔偿的肯定 | 第26页 |
4.2 劳动法中惩罚性赔偿的发展体现 | 第26-30页 |
4.2.1 劳动法中的发展 | 第26-27页 |
4.2.2 劳动法中的体现与适用 | 第27-30页 |
4.3 劳动法中惩罚性赔偿的制度缺陷 | 第30-35页 |
4.3.1 实体法上的问题 | 第30-33页 |
4.3.2 程序法上问题 | 第33-35页 |
4.4 我国劳动法中惩罚性赔偿发展应有的取向 | 第35-38页 |
4.4.1 扩大适用范围 | 第35-36页 |
4.4.2 完善制度性规定 | 第36-38页 |
第5章 我国劳动法中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构想 | 第38-46页 |
5.1 实体法上的完善 | 第38-43页 |
5.1.1《劳动法》中确立 | 第38-39页 |
5.1.2 扩大适用到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方面 | 第39-40页 |
5.1.3 惩罚性赔偿金的确定 | 第40-43页 |
5.2 程序法上的完善 | 第43-46页 |
5.2.1 劳动监察方面 | 第43页 |
5.2.2 举证责任方面 | 第43-44页 |
5.2.3 证明标准方面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