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1 前言 | 第13页 |
1.2 CO_2的活化与加氢转化 | 第13-14页 |
1.3 CO_2甲烷化反应介绍 | 第14-15页 |
1.4 CO_2甲烷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4.1 贵金属催化剂催化CO_2低温甲烷化 | 第16-18页 |
1.4.2 Ni基催化剂 | 第18-21页 |
1.4.3 Co基催化剂 | 第21页 |
1.5 CO_2甲烷化机理分析 | 第21-23页 |
1.6 选题依据、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6.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23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Zr、Ce、La改性Co_3O_4催化剂对CO_2甲烷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25-40页 |
2.1 前言 | 第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9页 |
2.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25-26页 |
2.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27-28页 |
2.2.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9页 |
2.3.1 Zr、Ce、La改性Co_3O_4催化剂的XRD分析 | 第29-30页 |
2.3.2 Zr、Ce、La改性Co_3O_4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 第30-32页 |
2.3.3 Zr、Ce、La改性Co_3O_4催化剂的H_2-TPR分析 | 第32-33页 |
2.3.4 Zr、Ce、La改性Co_3O_4催化剂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33-35页 |
2.3.5 Zr、Ce、La改性Co_3O_4催化剂的CO_2程序升温脱附分析 | 第35页 |
2.3.6 Zr、Ce、La改性Co_3O_4催化剂的吡啶吸附红外分析 | 第35-36页 |
2.3.7 Zr、Ce、La改性Co_3O_4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 第36-38页 |
2.3.8 Zr、Ce、La改性Co_3O_4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38-39页 |
2.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Co负载量对Co/TiO_2催化CO_2甲烷化性能的影响 | 第40-54页 |
3.1 前言 | 第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2页 |
3.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40-41页 |
3.2.2 沉淀-沉积法制备Co/TiO_2催化剂 | 第41-42页 |
3.2.3 Co/TiO_2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42页 |
3.2.4 Co/TiO_2催化剂的表征 | 第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3页 |
3.3.1 催化剂的XRD分析 | 第42-43页 |
3.3.2 催化剂的TEM分析 | 第43-44页 |
3.3.3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 第44-46页 |
3.3.4 催化剂的H_2-TPR分析 | 第46-47页 |
3.3.5 催化剂的CO_2-TPD分析 | 第47-49页 |
3.3.6 不同Co负载量的Co/TiO_2催化剂CO_2甲烷化活性测试 | 第49-50页 |
3.3.7 压力对Co/TiO_2催化剂CO_2甲烷化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8 原料气空速对Co/TiO_2催化剂CO_2甲烷化性能的影响 | 第51页 |
3.3.9 Co/TiO_2催化剂的稳定性评价 | 第51-53页 |
3.4 结论 | 第53-54页 |
第四章 Y掺杂改性TiO_2载体对Co/TiO_2催化CO_2甲烷化性能的影响 | 第54-71页 |
4.1 前言 | 第5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4-56页 |
4.2.1 20%Co/Y-TiO_2催化剂的制备 | 第54-55页 |
4.2.2 20%Co/Y-TiO_2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55页 |
4.2.3 20%Co/Y-TiO_2催化剂的表征 | 第55-5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6-70页 |
4.3.1 XRD分析 | 第56-57页 |
4.3.2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分析 | 第57-59页 |
4.3.3 拉曼光谱分析 | 第59-60页 |
4.3.4 H_2-TPR分析 | 第60-62页 |
4.3.5 XPS分析 | 第62-64页 |
4.3.6 TEM分析 | 第64-65页 |
4.3.7 CO_2-TPD分析 | 第65-66页 |
4.3.8 催化剂的CO_2甲烷化活性 | 第66-68页 |
4.3.9 原料气空速对CO_2甲烷化活性的影响 | 第68-69页 |
4.3.10 催化剂的CO_2甲烷化稳定性分析 | 第69-70页 |
4.4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4页 |
5.1 结论 | 第71-72页 |
5.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