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半导体纳米材料的概述 | 第11-14页 |
1.1.1 半导体纳米材料的性质 | 第11-12页 |
1.1.2 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2-14页 |
1.2 氧化锌纳米材料的概述 | 第14-18页 |
1.2.1 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4-16页 |
1.2.2 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应用现状 | 第16-18页 |
1.3 光致电化学分析的概述 | 第18-21页 |
1.3.1 光电材料 | 第18-19页 |
1.3.2 光致电化学分析的应用 | 第19-21页 |
1.4 免疫传感器的概述 | 第21-23页 |
1.4.1 免疫传感器的构成 | 第21-22页 |
1.4.2 免疫传感器的分类 | 第22-23页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基于硫化铜功能化氧化锌纳米片的纸基光致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究 | 第25-37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6-29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2.1.3 GOx-NPG-Ab_2生物共轭体的制备 | 第26-27页 |
2.1.4 Au-PWE的制备 | 第27页 |
2.1.5 Au-PWE上沉积ZNF | 第27页 |
2.1.6 CuS纳米颗粒的修饰 | 第27-28页 |
2.1.7 光致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 第28页 |
2.1.8 光致电化学检测 | 第28-29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9-34页 |
2.2.1 传感器平台的表征 | 第29-30页 |
2.2.2 GOx-NPG-Ab_2的表征 | 第30-31页 |
2.2.3 免疫传感器的电化学交流阻抗(EIS)表征 | 第31页 |
2.2.4 免疫传感器的光致电化学表征 | 第31-32页 |
2.2.5 免疫传感器的可行性与机理 | 第32-33页 |
2.2.6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33-34页 |
2.3 免疫传感器的分析性能 | 第34-35页 |
2.4 免疫传感器的稳定性、重现性、选择性研究 | 第35-36页 |
2.5 免疫传感器的分析应用 | 第36页 |
2.6 结论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基于纸金电极及萘菁锌敏化氧化锌纳米棒的光致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 第37-49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8-41页 |
3.1.1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3.1.3 μ-PECOD的制备 | 第38-39页 |
3.1.4 Au-PWE的制备 | 第39页 |
3.1.5 Au-PWE上生长ZNRs | 第39-40页 |
3.1.6 ZnNC-COOH的敏化 | 第40页 |
3.1.7 PEC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 第40页 |
3.1.8 光致电化学检测 | 第40-41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1-45页 |
3.2.1 μ-PECOD的表征 | 第41页 |
3.2.2 ZnNC-COOH的表征 | 第41-43页 |
3.2.3 传感器的电化学行为表征 | 第43页 |
3.2.4 传感器的光致电化学表征 | 第43-44页 |
3.2.5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4-45页 |
3.3 传感器的分析性能 | 第45-46页 |
3.4 传感器的选择性、稳定性、重现性研究 | 第46页 |
3.5 实际样品分析 | 第46-47页 |
3.6 结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基于多孔氧化锌纳米球及硫化镉纳米棒的化学发光激发光致电化学竞争免疫传感器研究 | 第49-59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50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50页 |
4.1.3 多孔ZnO纳米球的合成 | 第50-51页 |
4.1.4 CdS NRs-Ab-HRP生物复合物的合成 | 第51页 |
4.1.5 纸基PEC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 第51-52页 |
4.1.6 PEC检测 | 第52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2-56页 |
4.2.1 结构表征 | 第52-54页 |
4.2.2 传感器构建过程表征 | 第54页 |
4.2.3 PEC性能表征 | 第54-55页 |
4.2.4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55-56页 |
4.3 传感器的分析性能 | 第56页 |
4.4 传感器的重现性、选择性、稳定性研究 | 第56-57页 |
4.5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57-58页 |
4.6 结论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基于硫化镉敏化氧化锌纳米管阵列的新型信号放大策略的多组分光致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究 | 第59-75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60-63页 |
5.1.1 主要试剂 | 第60页 |
5.1.2 主要仪器 | 第60页 |
5.1.3 ITO装置的制备 | 第60-61页 |
5.1.4 CuO-Ab_2的制备 | 第61页 |
5.1.5 AuPd合金修饰ITO工作电极的制备 | 第61-62页 |
5.1.6 CdS/ZNTs/AuPd/ITO的制备 | 第62页 |
5.1.7 Ab_1的固定 | 第62-63页 |
5.1.8 PEC检测 | 第63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3-71页 |
5.2.1 ITO装置的表征 | 第63-64页 |
5.2.2 AuPd/ITO及CuO纳米种子的表征 | 第64-65页 |
5.2.3 CdS/ZNTs/AuPd/ITO的表征 | 第65-66页 |
5.2.4 PEC机理 | 第66页 |
5.2.5 传感器EIS和PEC表征 | 第66-67页 |
5.2.6 AuPd合金及CuO对传感器光电流响应的影响 | 第67-68页 |
5.2.7 分析特性的比较 | 第68页 |
5.2.8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68-71页 |
5.3 传感器的分析性能 | 第71页 |
5.4 交叉反应研究 | 第71-72页 |
5.5 传感器的重现性及稳定性研究 | 第72-73页 |
5.6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73页 |
5.7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附录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