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 宁夏新能源现状 | 第13-14页 |
1.3 新能源涉网性能研究 | 第14-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水平综述 | 第16-17页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新能源场站扰动试验仿真 | 第19-33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论文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2.2.1 新能源场站低电压穿越控制 | 第19-21页 |
2.2.2 新能源场站涉网故障特征 | 第21-22页 |
2.2.3 新能源场站集中式接入后电网继电保护性能 | 第22页 |
2.3 项目实践依据 | 第22-23页 |
2.4 试验地点的选择 | 第23-24页 |
2.5 新能源场站模型原理 | 第24-29页 |
2.5.1 风电模型 | 第24-27页 |
2.5.2 光伏模型 | 第27-29页 |
2.6 香山地区短路电流计算 | 第29-32页 |
2.6.1 不同处理情况下的单相短路电流计算结果 | 第29-31页 |
2.6.2 短路电流特性分析 | 第31-3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人工短路试验 | 第33-46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试验地区选择及试验条件 | 第34-35页 |
3.2.1 人工短路试验地区选择 | 第34页 |
3.2.2 人工短路试验时应具备的条件 | 第34-35页 |
3.3 人工短路试验装置 | 第35-37页 |
3.3.1 人工接地装置 | 第35页 |
3.3.2 人工接地测量装置 | 第35页 |
3.3.3 人工遥控发射装置试射 | 第35-37页 |
3.4 人工短路试验操作步骤 | 第37-39页 |
3.4.1 人工接地试验的实施步骤 | 第37-38页 |
3.4.2 香沙Ⅱ线人工单瞬短路试验程序 | 第38-39页 |
3.5 试验测点安排 | 第39-40页 |
3.5.1 需要完成的测试任务 | 第39页 |
3.5.2 测试点的安排 | 第39-40页 |
3.6 组织措施 | 第40-43页 |
3.6.1 现场组织机构 | 第40-41页 |
3.6.2 试验通信联系及流程 | 第41-42页 |
3.6.3 调度业务流程 | 第42页 |
3.6.4 试验组织及指挥流程 | 第42-43页 |
3.7 安全措施 | 第43-4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新能源场站涉网性能验证试验数据分析 | 第46-66页 |
4.1 故障情况下对仿真结果的验证 | 第46-47页 |
4.2 新能源发电单元响应特性 | 第47-53页 |
4.2.1 金风科技风电机组响应特性 | 第47-48页 |
4.2.2 上海电气风电机组响应特性 | 第48-49页 |
4.2.3 运达风电机组响应特性 | 第49-50页 |
4.2.4 光伏发电单元响应特性 | 第50-53页 |
4.3 新能源场站响应特性 | 第53-59页 |
4.3.1 香山第一风电场响应特性 | 第53-54页 |
4.3.2 香山第二风电场响应特性 | 第54-55页 |
4.3.3 香山第三风电场响应特性 | 第55-56页 |
4.3.4 香山第四风电场响应特性 | 第56-57页 |
4.3.5 中卫第二十光伏电站响应特性 | 第57-59页 |
4.4 330kV变电站电压波动特性 | 第59-60页 |
4.5 无功补偿装置涉网特性 | 第60-64页 |
4.5.1 三环SH-SVGⅡ-12000/35响应特性 | 第60-62页 |
4.5.2 荣信SVG-12000响应特性 | 第62页 |
4.5.3 荣信RSVG响应特性 | 第62-63页 |
4.5.4 泰安TKSVG-12000响应特性 | 第63-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5.1 结论 | 第66-67页 |
5.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