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缩略语列表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 猪丹毒的病原学 | 第11-15页 |
1.1 形态和培养特性 | 第11页 |
1.2 血清型和致病性 | 第11-12页 |
1.3 表面保护性抗原 | 第12-13页 |
1.4 分子分型技术 | 第13-15页 |
2. 猪丹毒的流行病学 | 第15页 |
3. 猪丹毒的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 | 第15-16页 |
4. 猪丹毒的实验室诊断 | 第16-19页 |
5. 猪丹毒杆菌的药物敏感性 | 第19-20页 |
6. 猪丹毒的防治 | 第20页 |
7. 结语 | 第20-22页 |
引言 | 第22-2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37页 |
1.1 材料 | 第24-25页 |
1.1.1 受试菌株 | 第24页 |
1.1.2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 第24页 |
1.1.3 抗生素粉剂 | 第24页 |
1.1.4 实验动物 | 第24页 |
1.1.5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4-25页 |
1.2 方法 | 第25-37页 |
1.2.1 流行病学信息采集 | 第25页 |
1.2.2 猪丹毒杆菌的血清型鉴定 | 第25-26页 |
1.2.3 猪丹毒杆菌的spaA基因序列测定 | 第26-27页 |
1.2.4 猪丹毒杆菌的PFGE分型 | 第27-30页 |
1.2.5 猪丹毒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 第30-32页 |
1.2.6 猪丹毒杆菌对吖啶黄的敏感性检测 | 第32页 |
1.2.7 猪丹毒杆菌Real-Time PCR方法的建立 | 第32-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56页 |
2.1 猪丹毒的流行病学信息 | 第37-39页 |
2.2 猪丹毒杆菌的血清型鉴定 | 第39页 |
2.3 猪丹毒杆菌的spaA基因序列分析 | 第39-43页 |
2.3.1 spaA基因扩增 | 第39页 |
2.3.2 pMD19-T-spaA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39-40页 |
2.3.3 spaA基因测序结果 | 第40页 |
2.3.4 分离株spaA基因序列比对 | 第40-42页 |
2.3.5 分离株spaA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42-43页 |
2.4 猪丹毒杆菌的PFGE分型 | 第43-45页 |
2.5 猪丹毒杆菌的MIC | 第45-47页 |
2.6 猪丹毒杆菌对吖啶黄的敏感性 | 第47页 |
2.7 猪丹毒杆菌Real-Time PCR方法的建立 | 第47-56页 |
2.7.1 PCR扩增 | 第47-48页 |
2.7.2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48-49页 |
2.7.3 Real-Time 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9-50页 |
2.7.4 Real-Time 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0-51页 |
2.7.5 Real-Time PCR敏感性分析 | 第51-53页 |
2.7.6 Real-Time PCR特异性分析 | 第53页 |
2.7.7 Real-Time PCR重复性分析 | 第53-55页 |
2.7.8 Real-Time PCR方法的应用 | 第55-56页 |
3 讨论 | 第56-61页 |
3.1 安徽地区猪丹毒的流行特征 | 第56页 |
3.2 猪丹毒杆菌安徽株的优势血清型 | 第56-57页 |
3.3 猪丹毒杆菌安徽株spaA基因的遗传进化 | 第57页 |
3.4 猪丹毒杆菌安徽株的PFGE基因型 | 第57-58页 |
3.5 猪丹毒杆菌安徽株的药物感受性 | 第58-59页 |
3.6 猪丹毒杆菌安徽株对吖啶黄的敏感性 | 第59页 |
3.7 猪丹毒杆菌Real-Time PCR方法的建立 | 第59-61页 |
4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附录 A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