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1.3 项目来源及经费支持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5-22页 |
1.2.1 林木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2.2 米老排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 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页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2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2.1.1 试验地概况 | 第25页 |
2.1.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2.1.3 性状调查与调查方法 | 第26页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2.2 米老排不同种源的形态性状变异分析 | 第28-29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2.2.2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2.3 米老排种源/家系生长性状变异分析及早期选择 | 第29页 |
2.3.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2.3.2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2.4 米老排种源/家系材性性状变异分析及早期选择 | 第29-30页 |
2.4.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2.4.2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2.5 米老排种源/家系生长和材性性状联合选择 | 第30-32页 |
2.5.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2.5.2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2-57页 |
3.1 米老排不同种源的形态性状变异分析 | 第32-37页 |
3.1.1 米老排种源间及种源内的表型变异 | 第32-35页 |
3.1.2 米老排种源各形态性状间及其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页 |
3.1.3 米老排8个种源的聚类分析结果 | 第35-37页 |
3.1.4 小结 | 第37页 |
3.2 米老排种源/家系生长性状变异分析及早期选择 | 第37-41页 |
3.2.1 生长性状的差异分析 | 第37-38页 |
3.2.2 生长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38页 |
3.2.3 综合性状育种值评分 | 第38-40页 |
3.2.4 米老排的遗传增益估算 | 第40-41页 |
3.2.5 小结 | 第41页 |
3.3 米老排种源/家系材性性状变异分析及早期选择 | 第41-48页 |
3.3.1 材性性状的差异分析 | 第42-44页 |
3.3.2 材性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44页 |
3.3.3 材性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44-45页 |
3.3.4 材性性状育种值评分 | 第45-47页 |
3.3.5 材性性状的遗传增益估算 | 第47页 |
3.3.6 小结 | 第47-48页 |
3.4 米老排的生长和材性性状联合选择 | 第48-57页 |
3.4.1 种源间各性状的均值及标准差 | 第48-49页 |
3.4.2 生长和材性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49-50页 |
3.4.3 综合性状差异和遗传控制 | 第50-51页 |
3.4.4 综合性状间及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51-52页 |
3.4.5 综合性状育种值评分 | 第52-55页 |
3.4.6 综合性状的遗传增益估算 | 第55页 |
3.4.7 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7-63页 |
4.1 结论与讨论 | 第57-62页 |
4.1.1 米老排不同种源的形态性状变异分析 | 第57-58页 |
4.1.2 米老排种源/家系生长性状变异分析及早期选择 | 第58-59页 |
4.1.3 米老排种源/家系材性性状变异分析及早期选择 | 第59-61页 |
4.1.4 米老排的生长和材性性状联合选择 | 第61-62页 |
4.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附录一 | 第72-73页 |
附录二 | 第73-74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详细摘要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