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16页 |
第一章 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一般理论 | 第16-22页 |
第一节 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概念和分类 | 第16-19页 |
一、 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概念 | 第16页 |
二、 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分类 | 第16-19页 |
第二节 确立主体模式必须考虑的因素 | 第19-21页 |
一、 制度定位 | 第19-20页 |
二、 主体资格 | 第20页 |
三、 主体能力 | 第20页 |
四、 主体构成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多样性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22-30页 |
第一节 国外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变迁及其分析 | 第22-25页 |
一、 英国 | 第22-23页 |
二、 德国 | 第23页 |
三、 日本 | 第23-24页 |
四、 其他国家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国内各地立法后评估中的评估主体模式及其分析 | 第25-28页 |
第三节 对两者的比较分析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选择及反思 | 第30-45页 |
第一节 不同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优点与局限性 | 第30-37页 |
一、 内部评估主体模式 | 第30-31页 |
二、 外部评估主体模式 | 第31-32页 |
三、 多元化评估主体模式 | 第32-37页 |
第二节 对有关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反思 | 第37-39页 |
一、 必须建立起多元化评估主体模式中公众参与的保障机制 | 第37-39页 |
二、 必须保障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独立主体地位 | 第39页 |
第三节 我国“最佳”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设想 | 第39-45页 |
一、 构建更加客观公正的新型多元化评估主体模式 | 第40-41页 |
二、 拆分评估内容给不同主体的立法后临时评估组模式 | 第41-45页 |
第四章 “最佳”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建构路径与操作规程 | 第45-56页 |
第一节 新型多元化评估主体模式的建构之路及操作规程 | 第45-51页 |
一、 新型多元化评估主体模式的建构路径 | 第45-48页 |
二、 新型多元化评估主体模式的操作规程 | 第48-51页 |
第二节 立法后临时评估组模式的建构之路及操作规程 | 第51-56页 |
一、 立法后临时评估组模式的建构路径 | 第51-53页 |
二、 立法后临时评估组模式的操作规程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