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理论论文

我国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及其完善路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导言第11-16页
第一章 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一般理论第16-22页
 第一节 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概念和分类第16-19页
  一、 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概念第16页
  二、 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分类第16-19页
 第二节 确立主体模式必须考虑的因素第19-21页
  一、 制度定位第19-20页
  二、 主体资格第20页
  三、 主体能力第20页
  四、 主体构成第20-21页
 第三节 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多样性第21-22页
第二章 国内外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比较分析第22-30页
 第一节 国外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变迁及其分析第22-25页
  一、 英国第22-23页
  二、 德国第23页
  三、 日本第23-24页
  四、 其他国家第24-25页
 第二节 国内各地立法后评估中的评估主体模式及其分析第25-28页
 第三节 对两者的比较分析第28-30页
第三章 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选择及反思第30-45页
 第一节 不同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优点与局限性第30-37页
  一、 内部评估主体模式第30-31页
  二、 外部评估主体模式第31-32页
  三、 多元化评估主体模式第32-37页
 第二节 对有关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反思第37-39页
  一、 必须建立起多元化评估主体模式中公众参与的保障机制第37-39页
  二、 必须保障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独立主体地位第39页
 第三节 我国“最佳”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设想第39-45页
  一、 构建更加客观公正的新型多元化评估主体模式第40-41页
  二、 拆分评估内容给不同主体的立法后临时评估组模式第41-45页
第四章 “最佳”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的建构路径与操作规程第45-56页
 第一节 新型多元化评估主体模式的建构之路及操作规程第45-51页
  一、 新型多元化评估主体模式的建构路径第45-48页
  二、 新型多元化评估主体模式的操作规程第48-51页
 第二节 立法后临时评估组模式的建构之路及操作规程第51-56页
  一、 立法后临时评估组模式的建构路径第51-53页
  二、 立法后临时评估组模式的操作规程第53-56页
结语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2-63页
后记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间金融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下一篇:论汉初儒法并举的法律原则--以《二年律令·贼律》及《睡虎地秦墓竹简》为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