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霍夫兰态度改变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6页
    一、选题缘由第9-11页
        (一) 霍夫兰态度改变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第9-10页
        (二) 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改善教育的方式的需要第10-11页
        (三) 对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其作用第11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一) 宏观层面第11-13页
        (二) 微观层面第13-14页
    三、理论基础第14-15页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第14-15页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第15页
        (三)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15页
    四、研究意义第15-16页
        (一) 理论意义第15-16页
        (二) 实践意义第16页
第一章 态度、态度改变及霍夫兰态度改变理论的内涵第16-26页
    一、态度及态度改变的内涵第16-18页
        (一) 态度与态度改变的含义第16-17页
        (二) 态度的特征第17-18页
    二、霍夫兰态度改变理论的形成第18-23页
        (一) 时代背景第18-21页
        (二) 理论缘起第21-23页
    三、霍夫兰态度改变理论的内涵第23-25页
        (一) 信息学习——态度改变是学习的结果第23-24页
        (二) 信源可信度与说服——信源在传播中作用巨大第24页
        (三) 恐惧诉求——受众动机的极端激发第24-25页
    四、霍夫兰态度改变理论的特点和局限性第25-26页
        (一) 霍夫兰态度改变理论的特点第25页
        (二) 霍夫兰态度改变理论的局限性第25-26页
第二章 霍夫兰态度改变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6-35页
    一、传播者在态度改变中具有重要影响第26-28页
        (一) 传播者的可信度第26-28页
        (二) 传播者的传播意图第28页
    二、传播过程中的动机与方式对态度改变有促进作用第28-32页
        (一) 传播过程中的动机诉求第28-31页
        (二) 传播过程中的内容组织方式第31-32页
    三、传播对象的能力和个性影响态度改变第32-35页
        (一) 传播对象的群体性第32-33页
        (二) 传播对象的个体性第33-35页
第三章 霍夫兰态度改变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第35-50页
    一、教育者:育人先育己,亦师也亦友第35-41页
        (一) 信源专业性影响态度改变——教育者应提升专业素养第35-37页
        (二) 信源专业性影响态度改变——教育者应提升人格魅力第37-39页
        (三) 信源专业性影响态度改变——教育者应提升被喜爱度第39-41页
    二、大学生:强调主体,重在参与第41-45页
        (一) 信宿的身份价值影响态度改变——教育对象应培养群体认同感第42-43页
        (二) 信宿的主动参与影响态度改变——搭建教育对象校内活动平台第43-44页
        (三) 信宿的模拟体验影响态度改变——教育对象应有校外实践活动第44-45页
    三、教育过程:提高教育技巧,优化教育内容第45-50页
        (一) 满足信宿动机诉求能促进态度改变——应综合运用多元动机诉求第45-47页
        (二) 不同信息组织方式能促进态度改变——应交替使用多种教育方式第47-48页
        (三) 传播内容取舍选择能促进态度改变——合理选择不同教育内容第48-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感谢第54-5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物尽其用—作为艺术品材料的现成品研究
下一篇:消失的“躯壳”--在流变中的“身体”样式中寻找Antony Gormley空间雕塑艺术的活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