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CO_2固体吸附剂 | 第10-15页 |
1.2.1 低温固体吸附剂 | 第10-12页 |
1.2.2 中温固体吸附剂 | 第12-15页 |
1.2.3 高温固体吸附剂 | 第15页 |
1.3 CaO基吸附剂 | 第15-19页 |
1.3.1 合成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特殊结构 | 第16页 |
1.3.3 前驱体 | 第16-17页 |
1.3.4 添加惰性组分 | 第17-18页 |
1.3.5 纳米CaCO_3 | 第18-19页 |
1.3.6 抗摩擦性能 | 第19页 |
1.4 论文工作的提出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1-27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1-22页 |
2.2 CO_2吸附剂的物化性能表征 | 第22-23页 |
2.2.1 热失重分析(TGA) | 第22页 |
2.2.2 物理吸附(BET) | 第22页 |
2.2.3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 第22页 |
2.2.4 X射线衍射(XRD) | 第22页 |
2.2.5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2-23页 |
2.2.6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3页 |
2.3 吸附剂的制备 | 第23-24页 |
2.3.1 碳酸钙的制备 | 第23页 |
2.3.2 加入PSS的碳酸钙的制备 | 第23页 |
2.3.3 加入异丙醇铝和PSS的吸附剂前驱体的制备 | 第23-24页 |
2.3.4 加入硝酸铝和PSS的吸附剂前驱体的制备 | 第24页 |
2.3.5 加入氯化镁和PSS的碳酸钙的制备 | 第24页 |
2.3.6 样品水热处理过程 | 第24页 |
2.4 CO_2吸附剂的吸附性能评价 | 第24-27页 |
2.4.1 TG评价流程 | 第24-25页 |
2.4.2 计算方法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聚苯乙烯磺酸钠对氧化钙基吸附剂制备及其CO_2吸附性能影响 | 第27-48页 |
3.1 PSS对氧化钙的CO_2吸附性能影响 | 第27-33页 |
3.1.1 加入PSS对氧化钙CO_2吸附量的影响 | 第27-29页 |
3.1.2 加入PSS对吸附剂多循环吸附的影响 | 第29-30页 |
3.1.3 氧化钙吸附剂及其前驱体碳酸钙的表征 | 第30-32页 |
3.1.4 PSS螯合改性的碳酸钙形成机理 | 第32-33页 |
3.2 PSS加入量和相对分子量对吸附剂的影响 | 第33-37页 |
3.2.1 不同PSS加入量对吸附剂CO_2吸附性能影响 | 第33-35页 |
3.2.2 不同相对分子量的PSS对吸附剂CO_2吸附性能影响 | 第35-37页 |
3.3 焙烧条件对吸附剂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7-39页 |
3.4 掺杂惰性组分的氧化钙基吸附剂制备及其CO_2吸附性能 | 第39-46页 |
3.4.1 含Al惰性组分对吸附剂的影响 | 第39-41页 |
3.4.2 含Mg惰性组分对吸附剂的影响 | 第41-46页 |
3.5 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水热处理对氧化钙吸附剂稳定性的影响 | 第48-61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焙烧过程吸附剂的失重分析 | 第49-51页 |
4.3 水热处理样品的吸附性能及表征 | 第51-53页 |
4.3.1 吸附性能 | 第51-52页 |
4.3.2 水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 水热处理样品的表征 | 第53-60页 |
4.4.1 碳酸钙的 XRD 表征 | 第53-54页 |
4.4.2 碳酸钙的 SEM 表征 | 第54-56页 |
4.4.3 比表面、孔结构性质 | 第56-59页 |
4.4.4 微波水热处理 | 第59-60页 |
4.5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结论 | 第61-62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