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第12-17页 |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 | 第12-14页 |
二、教师培训实践背景 | 第14-15页 |
三、教师培训的政策导向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研究的问题与内容 | 第17-19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17-18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9-23页 |
一、学科教学知识 | 第19-20页 |
二、学科教学知识发展 | 第20-21页 |
三、共同备课 | 第21-23页 |
第四节 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 第23-30页 |
一、研究的过程 | 第23-25页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25-30页 |
第五节 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 | 第30-32页 |
一、研究的意义 | 第30-31页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31-32页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32-58页 |
第一节 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综述 | 第32-50页 |
一、学科教学知识的提出 | 第32-33页 |
二、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 | 第33-36页 |
三、学科教学知识的内容构成 | 第36-43页 |
四、学科教学知识的特征 | 第43-50页 |
第二节 集体备课研究综述 | 第50-58页 |
一、集体备课的发展 | 第50页 |
二、集体备课的实践方式 | 第50-52页 |
三、集体备课的类型 | 第52页 |
四、集体备课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 第52-55页 |
五、集体备课的意义和价值 | 第55-58页 |
第三章 共同备课促进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机制 | 第58-111页 |
第一节 共同备课基本状况介绍 | 第58-64页 |
一、共同备课的操作要点 | 第58-59页 |
二、共同备课的组织 | 第59-62页 |
三、共同备课的意蕴 | 第62-64页 |
第二节 共同备课的学习共同体 | 第64-73页 |
一、学习共同体的特征与功能 | 第64-70页 |
二、异质交流学习共同体的构成 | 第70-73页 |
第三节 共同备课的情境营造与工具使用 | 第73-88页 |
一、共同备课情境的营造 | 第73-80页 |
二、共同备课模板的使用 | 第80-88页 |
第四节 共同备课促进教学反思 | 第88-111页 |
一、现代教育理念与反思型教师 | 第88-89页 |
二、教学反思的内涵与路径 | 第89-93页 |
三、共同备课中的教学反思 | 第93-101页 |
四、教学反思与交流的案例 | 第101-111页 |
第四章 共同备课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 | 第111-174页 |
第一节 备课伊始: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呈现 | 第111-124页 |
一、教师学科教学知识问题的表现 | 第111-116页 |
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问题的症结 | 第116-120页 |
三、教师学科教学知识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120-124页 |
第二节 备课过程中: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引导 | 第124-138页 |
一、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引导的方向 | 第124-127页 |
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过程 | 第127-138页 |
第三节 备课结束时: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变 | 第138-151页 |
一、学科教学知识转变的特点 | 第138-141页 |
二、学科教学知识转变的阶段性 | 第141-144页 |
三、学科教学知识转变的关键点与路径 | 第144-148页 |
四、学科教学知识转变的难点 | 第148-151页 |
第四节 基于共同备课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案例 | 第151-174页 |
一、小说教学知识:《勇气》共同备课 | 第151-161页 |
二、实用文教学知识:《黄山奇松》共同备课 | 第161-174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174-183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174-177页 |
一、共同备课促进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机制的研究结论 | 第174-175页 |
二、在共同备课过程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研究结论 | 第175-177页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第177-183页 |
一、对共同备课促进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机制的启示 | 第177-180页 |
二、对共同备课过程中促进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启示 | 第180-181页 |
三、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 | 第181-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89页 |
附录 | 第189-194页 |
后记 | 第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