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1.1 华山松大小蠹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1.1 秦岭小蠹虫危害现状 | 第11-13页 |
1.1.2 华山松大小蠹形态特征 | 第13-15页 |
1.1.3 华山松大小蠹生物学特性 | 第15-18页 |
1.2 小蠹虫行为学与综合治理 | 第18-23页 |
1.2.1 小蠹虫挥发物的收集和鉴定 | 第18-19页 |
1.2.2 小蠹虫飞行扩散行为研究 | 第19页 |
1.2.3 小蠹虫触角电生理 | 第19-20页 |
1.2.4 小蠹虫行为选择 | 第20页 |
1.2.5 小蠹虫综合治理 | 第20-23页 |
1.3 小蠹虫信息素 | 第23-29页 |
1.3.1 信息素概述 | 第23-25页 |
1.3.2 信息素的合成与释放 | 第25页 |
1.3.3 聚集信息素和抗聚集信息素 | 第25-27页 |
1.3.4 小蠹信息素合成途径的研究 | 第27-28页 |
1.3.5 小蠹属信息素合成部位以及合成基因的研究 | 第28-29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Frontalin和exo-brevicomin对华山松大小蠹引诱作用研究 | 第31-4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2.1.1 供试昆虫 | 第31-32页 |
2.1.2 试验用信息素和试剂 | 第32-33页 |
2.1.3 挥发物的收集和鉴定 | 第33页 |
2.1.4 触角电位试验 | 第33-34页 |
2.1.5 Y形管试验 | 第34-35页 |
2.1.6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2.2 试验结果 | 第35-42页 |
2.2.1 挥发物的收集和测定 | 第35页 |
2.2.2 触角电位试验 | 第35-38页 |
2.2.3 Y形管试验 | 第38-42页 |
2.3 讨论 | 第42-46页 |
第三章 马鞭草烯酮和反式马鞭草烯醇对华山松大小蠹的生物活性 | 第46-60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46-48页 |
3.1.1 化学试剂 | 第46-47页 |
3.1.2 触角电位 | 第47页 |
3.1.3 Y形管行为检测 | 第47页 |
3.1.4 野外诱捕 | 第47-48页 |
3.1.5 数据处理 | 第48页 |
3.2 试验结果 | 第48-56页 |
3.2.1 触角电位试验 | 第48-50页 |
3.2.2 Y形管试验 | 第50-53页 |
3.2.3 野外试验 | 第53-56页 |
3.3 讨论 | 第56-60页 |
第四章 华山松大小蠹引诱剂释放技术研究 | 第60-71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60-63页 |
4.1.1 秦岭华山松大小蠹虫口密度调查 | 第60-61页 |
4.1.2 华山松大小蠹野外诱捕 | 第61-63页 |
4.1.3 诱捕器悬挂位置的研究 | 第63页 |
4.1.4 数据处理 | 第63页 |
4.2 试验结果 | 第63-68页 |
4.2.1 秦岭华山松大小蠹虫口密度调查 | 第63-64页 |
4.2.2 华山松大小蠹野外诱捕与监测技术 | 第64-66页 |
4.2.3 诱捕器悬挂位置的研究 | 第66-68页 |
4.3 讨论 | 第68-71页 |
第五章 秦岭林区华山松大小蠹综合治理技术与方法 | 第71-75页 |
5.1 华山松大小蠹诱捕与监测技术 | 第71-72页 |
5.2 林分改造、化学防治等林业措施的配套技术 | 第72-73页 |
5.3 华山松大小蠹综合治理技术方案 | 第73-7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5-77页 |
6.1 创新之处 | 第75页 |
6.2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